用心灯照亮暗夜里的生命--记华容县精神病专科医院高亚妮
清风轻漾,茂树垂荫。金色的晨辉将门楼上“华容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几个行楷大字映照得格外耀眼。
一切都是那样宁静而祥和。不是楼栋略显简朴,人们会以为这里是疗养院。
淡紫的旭日下,一位三十余岁气质优雅的“白大褂”穿院过庭朝病房走去。她就是华容县精神病专科医院业务副院长高亚妮。
高亚妮边走边抬头向三楼病房望了几眼。阳台上,逐渐好转的病人在伸展腰肢做运动。一位漂亮的女人静立楼台凝神远眺。坎坷的人生经历曾使她精神崩溃,经治疗状况已有转机,眼前正是她脱胎换骨的“非常时期”。高亚妮想,今天得找副院长吴飞,科室主任孙琼与护士长汤庆莲会诊一下,确保治疗万无一失。
走进病区,当班的医生护士,以及一些病情好转的患者热情打着招呼。高亚妮微笑着频频点头。
她今天心情特别好。 前些日子,女儿一直跟她闹,埋怨妈妈陪她太少。高亚妮有些内疚。医院事多,作为业务副院长,她不仅要当好一名医生,治好她负责的病人,还必须安排好医疗方面的日常工作。由于卫生院影响越来越大,本县的与周边县市的精神病患者纷纷前来求医问药。一些心理障碍患者也经常向高亚妮电话求助。她还是闻名省内外的爱心团队的志愿者。忙起来确实有些顾不上家。女儿还小,希望妈妈常常陪着。这两天她抽时间和孩子说了一番悄悄话。她对女儿说,你是妈妈的最爱,虽然妈妈陪你时间少,但爸妈都很疼你,你能开开心心上学健健康康生活应该感到满足,社会上有一些人精神出现异常,他们最需要关爱,妈妈是精神科医生,应尽力帮助他们解除痛苦,你支持妈妈的工作等于给了病人一份爱。
孩子还是懂事的,妈妈的话让她明白了许多。
高亚妮细心询问着患者病情,与当班医生护士交流治疗情况。
“高院长,17 号病室的病人一直喊着要见你。”一位护士过来轻声对她说。
走进17号病房,患者正细心地整理床铺。
“高妹子,我是不是可以出院了?”见了高亚妮,病人十分高兴。
高亚妮温情地笑着:“你恢复得很好,不过,你在这里还住几天更好一些。”
病人孩子一样地笑了:“前天娘家人来看我,都说我和从前比好像两个人。高医生,不遇上你我现在还不知怎么样了。听说你挨过我几次骂,对不起!”
高亚妮笑道:“你太客气了。到了这里无论你遇上哪一位医生都会一样尽心。”
被患者谩骂甚至踢打的事高亚妮没有少遇到过,康复后患者充满感激的道歉高亚妮也听到过不少。病愈者的一声“对不起”令她无比快乐,因为病人理智的苏复意味着他们幸福生活的开始。
高亚妮走岀病房匆匆而去。新的一天许多工作等着她做。
青春路上的艰辛历程
1996年夏,高亚妮带着梦想怀揣岳阳卫校毕业证走进了华容县护城乡卫生院。当时整个卫生系统均处于低落状态,“下岗分流”在乡镇卫生院传得沸沸扬扬。
高亚妮想展翅飞翔的心陷入迷茫之中。
2005年,熊金伟担任护城乡卫生院院长,他深入考察冷静分析后与卫生院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实行体制改革,增设精神病专科,走特色发展之路。
精神病专科的组建,首先需要的是有师资水平,有敬业精神的医护人员。高亚妮的名字出现在卫生院领导制订的“精神科室医护人员名册”中。
高亚妮几分激动几分惶惑。由于人们对精神病的恐惧与鄙视,很多人对精神科医生都持一种轻视的态度,更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职业。
争胜好强与追求进取的个性,把高亚妮推到了这个岗位。
从此,她踏上了坎坷而艰辛的征途。
科室主任刘非教授对病人关心倍至,但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却近似苛刻。刚进科室时刘教授对高亚妮非常冷漠。
老师的态度让高亚妮有些难过。她原本学的不是精神病专科,对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等知之甚少,只能靠自己百忙中挤时间看书思考,在工作中观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科室人手不够,她既当医生又做护士,每天都很忙很累。
一次,高亚妮正专心给一位患者换药,没想到他突然一声狂吼,打翻药箱,怒睁双目死死地盯着高亚妮……突发的变故把高亚妮吓坏了。幸好场面及时控制,否则,谁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
工作上的劳累繁杂她可以承受,别人看不起她可以承受,但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变故与惊吓,高亚妮有些承受不了。她向院长提出了调离请求。
申请没有批下来,她仍然像往常一样上班。后来,那位让高亚妮受到惊吓的重症患者,在刘教授的治疗下病情逐步得到控制。病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狂躁,他忧郁憔悴,虚弱无力的样子让高亚妮感到心疼。
精神病患者常常不被理解。许多病人不能及时就医失去了康复的最佳时期。不少病人因为家庭过早放弃一步一步沦为人们眼中的疯子。病人就是病愈后也难以被社会接受。每每想到这些,高亚妮就有一种流泪的感觉。
调离的念头悄悄隐去,工作中她更加投入。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她为他们洗头洗澡喂饭喂药。她把自己和亲友闲置的衣服送给家境不好的患者,外出赴宴或亲朋小聚,她总不忘带一些饭菜或其它食物给体质不好的病人补充营养……她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患者与家属,也打动了刘教授,他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传授给高亚妮,鼓励她说,如果一直对病人保持这份爱心,对工作保持这份热情,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出成绩,甚至可能成为精神病医学专家。
更使她对精神病医学充满信心的是刘非教授创造的奇迹。
刘教授将一个叫蒋琼琴(化名)的重症患者交给了高亚妮治疗护理。高亚妮一边细心照顾女孩,一边寻找时机耐心沟通。她发现女孩做事特别认真,过份在意别人看法,一直都说英语老师喜欢她,经常在课堂当众向她表白。
蒋琼琴存在钟情妄想。高亚妮将观察结果作了详细记载,并与刘教授进行了交流。刘教授说:患者过份追求完美,内心长期处于不安状态,加上学习上的压力,导致了思维障碍。患者误认为她暗恋的异性也喜欢自己,对方的一举一动在她眼里都是在向她示爱。这在精神障碍症状学上称之为钟情妄想,是一种较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刘教授对高亚妮的诊断给予了肯定,指出精神障碍的诊断应注意的问题。高亚妮深受启发。
根据上述诊断,刘教授制订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治疗方案。
在蒋琼琴的治疗过程中,高亚妮不仅努力尽到了一个医生与护士的职责,还给予了患者姐姐一样的真情。看到蒋琼琴的病情一天一天好转,高亚妮真切地体验到了精神科医生的价值。
现在的蒋琼琴有了幸福的家庭,经营着一家中型餐馆。一直与高亚妮保持着密切联系。
尽管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但高亚妮内心很充实。
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
2006年,院领导让高亚妮接手科室工作。领导找她谈话时她提了一个条件。
“希望院里送我去省脑科医院进修。尽管在科室我学到不少东西,平时也读过一些精神病学方面的书,但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系统不够专业。” 高亚妮眼神中却透出一种“你不答应我不罢休”的坚决。
2006年10月,高亚妮带着对医学的崇敬走进了湖南省脑科医院。
高亚妮白天跟班学习,晚上整理工作笔记,埋头苦读《精神病学》等专著。由于熬夜太多,加上白天较忙,她常常双眼通红,身体一天天消瘦。她勤奋刻苦,任劳任怨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导师,老师不仅尽心指点她,凡有学术交流都带她出去参加。七个月的进修使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导师与院领导的高度评价。省院专家承诺:今后卫生院精神病科室遇棘手的疑难病症,我们一定无偿给予全力援助。
2007年8月,高亚妮正式接手精神病科室工作。在院领导支持下,高亚妮加强规范科室管理,针对科室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开展业务培训与学习竞赛。
科室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为了紧随形势发展,院长熊金伟提出成立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设想,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与医院上下响应。2008年12月华容县精神病专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高亚妮因业务能力过硬,工作业绩突出,被院领导与全体职工推上业务副院长岗位,并得到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认可。
从医生到副院长岗位,这是高亚妮职业生涯中一个重大转折,但在她心里,职位只是一种责任,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高亚妮的担子更重了,她不仅像以前一样履行一名医生的职责,还担负起协调并带动全院医疗业务工作的使命。医院工作千头万绪,高亚妮意识到要让医院工作稳步跨越,必须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更加尽心地为患者服务,有效控制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尽最大可能恢复病人的自知力。高亚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以身示范待患者如待亲人,引导职工把爱心献给病人。二是亲手带教培养技术骨干,骨干帮带全员提升素质。三是钻研书本,理论结合实际,总结提高积累临床经验;二、优化住院管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帮助病人回归社会。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程、不同的时期,对住院病人分别采取封闭式、开放式,家庭式管理。根据病人康复情况,管理模式上由严格规范逐渐走向自由温馨。并设立了“精神病人康复乐园”,对恢复期维持治疗的病人定期进行集体心理疏导和回归社会前的训练,让患者在轻松愉快温馨的氛围中走向健康,回归社会。这些举措使医院声望越来越高。
近二十年的医务生涯,使高亚妮的专业技术日趋精良,思想境界不断升化。她高超的医术解除了许多患者的痛苦;她高尚的品德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灵;她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身边的许多朋友;她优秀的业绩多次获得县、市政府部门的嘉奖。2014年6月,她再度获得殊荣,评选为“岳阳市最美基层干部” 。
听到喜讯,高亚妮很沉静,同事好友的祝贺她只报以礼貌的谢意。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荣誉是一种耀眼的光环,也是一种沉重的压力;职位是一种重大的责任,也是一种奋进的动力。荣誉与职位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我真正的身份是一名精神科医师。尽心为患者服务,我的人生才会有一些价值。”
患者心中信赖的医生
夜空中飘洒着冷雨。高亚妮下班后乘的士往家里赶。半途中电话响了。“高院长,那个女孩病情复发被送回来了,在车上不肯下来非要见你不可。”高亚妮只好匆匆往回赶。
病房前停着一辆出租车。高亚妮刚问护士一声“怎么回事,”女孩在车上喊道:“高医生,你要帮我,我很担心……”。高亚妮把她从车上扶下来,一边安慰一边把她送进病房。
见到高亚妮,女孩安静了许多。
安顿好女孩,高亚妮正要下楼,一位女患者叫住了她,提着一小袋水果往高亚妮手里塞。高亚妮好说歹说答应尝一只梨,病人才罢休。
这个叫丁梅(化名)的病人刚入院时蓬头污面,身上散发着一股臭味,在病房吵闹叫喊,摔打东西,既不进食也不服药。看着这个脸色憔悴神志迷乱的女人,高亚妮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悯。她希望自己能像传说中的神医一样,一根银针扎下去,病人立马恢复神志。但神话不等于现实,要让病人康复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要爱心与耐心。
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高亚妮很快拿出初步治疗方案。
潇湘女性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本站文章,请联系本站,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