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计量人畅谈未来国际计量发展重大挑战

06.11.2015  11:58

      11月4日,400多名来自亚太地区的计量人齐聚金秋北京,热议国际计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这里举行的“展望2025——国际计量发展重大挑战”国际研讨会,正是2015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全体大会期间,由东道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倡导并主办的重头活动。

      国内外的知名计量专家对国际单位制改革计划、精准医疗与测量、工业4.0对计量的挑战、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等一系列热点、前沿话题的深入分析,让这场国际研讨会不断升温,也推动了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

      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主席白瑞·英格利斯博士首先带来了关于国际单位制(SI)改革的最新进展介绍。过去的几十年,科学技术的革新大幅提升了测量的精准性,这也催生国际计量单位的重大变革。变革的动力是量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变革的核心是“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所谓“计量单位量子化”,是指以量子技术和基本物理常数为基础,对国际计量单位制重新定义,通过全面采用量子计量基准,大幅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所谓“量值传递扁平化”,是指通过量子计量基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量值传递链条更短、速度更快、测量结果更准更稳,实现先进计量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国家测量能力的提升。

      我们知道,SI的基本单位有7个:秒、千克、米、开尔文、安培、摩尔、坎德拉。据白瑞·英格利斯博士介绍,以自然界基本常数为基础重新定义SI是国际计量组织的一个长期任务。近年来,相关工作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仅剩一个基本单位——千克,定义仍沿用实物基准,且近年来发生了一定的偏移,所以需要进行改革。为实现用基本物理常数或原子常数中心定义“千克”,许多世界领先的国家计量院开展了多年实验研究。在这些工作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国际计量委员会正在起草关于重新修订SI的草案。总的来说,国际单位制改革中,基本单位中的千克、开尔文、安培、摩尔将被重新定义,定义将基于7个固定的基本物理常数,采用“显式常数”格式。基本单位秒、米、坎德拉将采用相同格式重述以保持一致。在2018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上,将提交国际单位制变革的决议。可以说,国际单位制的改革,使得世界测量技术规则被重构,未来,占领计量变革制高点,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导权,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热点。

      今年9月,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与美国商务部副部长、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院长威利·梅博士共同签署了两院《关于温室气体测量和精准医疗领域标准的合作意向书》。该项成果还被列入习近平主席访美成果清单。根据意向书,两国国家计量院将加强合作关系,在重要领域开展测量科学与标准方面互利共赢的合作。在此次探讨会上,威利·梅博士和NIST材料测量实验室主任劳莉·洛卡西奥博士,在题为《精准医疗:新测量、标准和技术需求》的报告中,指出精准医疗计划中,用于医疗诊断的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至关重要。近年来,医疗保健改革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医疗费用和慢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这损害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医疗系统,加强了疾病预防工作,以使人民更加健康。劳莉·洛卡西奥博士介绍说,奥巴马政府施政目标之一便是减少美国的医疗费用但提升医疗质量,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整合医疗大数据。这需要建立完整、准确、安全、可用的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因此也就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样保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医学测量的可比性?这就需要将医学测量标准化!

      多年以来,NIST一直为医疗保健行业提供测量标准的支持。近年来很关注个性化治疗和先进的诊断技术。劳莉·洛卡西奥博士指出,全面获取个人的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微生物组信息,分析后可以进行个性化制药和个性化用药。数据的准确性对实现精准医疗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建立标准、发展可靠的方法。NIST已经研制了一系列的标准物质用于临床检验校准,同时也研发了一批方法和标准以提升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性,NIST还在医疗仪器的校准方面建立了有效模型。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是近两年来的“高频词汇”。欧洲计量合作组织副主席、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副院长乔恩·斯滕格博士介绍了他们对计量在工业4.0中作用的认识。“工业4.0是个一般性的表达,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但很大一部分和计量相关。”乔恩·斯滕格博士认为,在工业4.0时代,每个生产过程都变成自动控制,甚至由产品自身进行控制,产品订单在一个动态的价值创造链中组织起来。从PTB对标准化方面支持的经验来说,人机交互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关键点,不是说人们输入后机器生产,而是有了一定的互动,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一定的标准化工作来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工业4.0来说,计量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此。

      在乔恩·斯滕格博士看来,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明白这对于计量意味着什么。首先是测量设备方面,今后测量装置将愈加复杂,因此需要考虑一些数据的处理问题,以满足产品实现远程的状态诊断,进行远程维护、软件升级等。其次,工业4.0也存在巨大风险,大多与通信技术相关且很难控制。对计量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在法制计量领域中来应对技术的发展,且需要确保我们的思维方向的正确。不过,在云计算及其安全等领域,计量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当然,计量在工业4.0中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还有诸如可再生能源方面、数据准确测算、时间频率、通信行业等很多其他的重要方面。再次,计量学家也必须要增强自身的能力。

    “我80多岁的母亲最近正热衷于使用微信,我现在正准备教她如何网上买电。”国家电网公司总信息师王益民的一句话引发了中外嘉宾的会心一笑,也让大家关注了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和计量。

    “2009年,我们提出了2+5的线路图,来建立强大的智能电网,根据路线图,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352个试点项目,投资达到60亿美元。我们的持续努力已经取得了成绩,在今年末,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生产者和太阳能光伏生产者。为了提高我们电网基础设施的效率,我们建立了2100个智能变电站,通过在变电站里加入智能设备和模块化的设计,节省了40%的土地、80%的铜电缆和20%的建设时间,我们的效率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王益民还介绍说,为了能实现电表智能化,我国已在27个省进行发展,目前已安装了3.06亿只智能电表,为全球规模最大,且已经建设了28个智能小区,覆盖3万多家住户。

      他表示,目前智能电网的建设在计量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在智能电网时代,电网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很多新的设备引入,这些给计量溯源带来了新的挑战。二是特高压计量方面,在未来,将需要更高的电压,所以就需要更高的电压新标准。三是谐波计量方面,新的能源中存在着新的革命,但带来了新的谐波污染,同时大量使用电子设备会带来谐波,会对电网和其他客户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新的谐波计量系统以及新的标准化设施和验证技术,来监控、管理谐波污染。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出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来应对全球的电能方面的挑战,提供清洁能源和智能电力。全球能源互联网给计量技术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在全球的测量标准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另一方面是实现计量方法的统一以及实现远程校准和自校准。

      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在此次论坛上压轴出场,向中外嘉宾畅谈了我国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与计量发展的情况。目前,该院建设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国内国际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在支撑和满足国民经济转型的各个领域,比如能源、环境、纳米材料、生物技术、IT、医疗设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中,都有计量工作者的诸多贡献。方向重点介绍了中国计量院在“十三五”期间的3项主要任务,一是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瞄准国际计量科技发展前沿,突破当前计量准确度极限,完成国家计量基准全面升级,为国际单位制的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二是面向新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航天国防的迫切计量需求,开展计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鼓励原创性新技术研究,提升计量标准服务能力,支撑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研究新型标准物质,扁平化量值传递及在线校准技术,促进我国计量量值传递体系升级,推动计量技术服务民生改善、“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我希望在今后可以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将NQI(国家质量基础)变成IQI(国际质量基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计量基础设施和计量标准合格评定都应该更加国际化。同时,我想提出我们计量未来合作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希望今后随着国际计量局、亚太区域计量组织等各方共同努力,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APMP的框架下变成APQI,在亚太区域充分共享。”方向充满信心地说。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