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扶贫要厘清思路、精准施策 财政作为扶贫的主力军,面对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精准施策,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25.11.2015  18:04

  应对新任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省约有贫困人口596万,按照2020年如期脱贫目标,每年需减贫约100万人,任务艰巨,而且越到后面,扶贫难度越大。财政作为扶贫的主力军,承担着筹集资金、优化政策等重要职能,责任和压力也更大。面对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财政扶贫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精准施策,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厘清新思路

  面对艰巨任务,财政扶贫必须进一步厘清思路,以推动精准扶贫为核心,把精准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具体工作中。

  精确识别,有进有退。一是严把入口。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利用农民补贴网,准确记录家庭、收入等详细状况,并实现联网,随时更新。二是畅通出口。对贫困人员加强公安、社保、扶贫、财政等相关信息比对,对不符合标准的采取措施退出。对贫困县建立年度调整和总额减少制度,广泛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正向激励。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专项转移支付考虑努力程度,从增量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鼓励脱贫。

  精准施策,定向支持。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一区一策,不搞一刀切。厘清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关系,具有交通、资源优势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扶贫;对于发展产业比较困难的地区,大力发展特色职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二是定向支持。非竞争性产业类资金保存量、调增量,增量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对贫困地区出台特定扶持政策。

  精细管理,整合资源。一是整合政府政策。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源,拼盘做菜、各记其功,形成扶贫合力。二是调动社会资源。引导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设立生产基地,促进就业。采取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的方式,支持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引导市场主体与扶贫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各种公益组织帮助贫困人群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在就业扶贫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特别是就业培训上,改变分指标的方式,通过设置准入门槛和政府采购,确定多种类型的定点培训机构,贫困人群按需选择。在产业扶贫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调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走出新路子

  新时期财政扶贫必须紧紧围绕兜住底线、加快发展两个方面,以机制保基本,以平台促发展,以整合提效益,努力闯出一条新的路子。

  以省为主构建两大机制。一是健全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在基本医保全覆盖基础上,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完善医保兜底机制,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支持困难群众参保,对缴纳个人参保费用存在困难的群体,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等资助参保。二是健全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低保标准盯住机制,改为盯住贫困认定线,并通过持续提标,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坚持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统筹推进,做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以县为主搭建四大平台。一是产业发展平台。统筹整合产业扶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实施产业示范带动,重点支持一批扶贫产业示范园、示范片建设。二是就业培训平台。统筹整合春潮行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星火计划、岗位证书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培训资金,搭建“贫困人口就业培训”平台,按照问需于民、集中汇总、分口实施的原则,提高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的效率。三是易地搬迁平台。按照尊重市场不越位、部门联动不错位、社会扶助不缺位的原则,把易地搬迁与农村危改、产业扶持以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统筹整合扶贫专项、农村危房改造、山洪地质灾害、水库移民、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等资金,搭建“易地搬迁”平台。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以“六到农家”为目标,统筹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小农水项目县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环境整治等资金,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资金存量不减少,增量倾斜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11/19/content_1034457.htm?div=-1)


[稿源:]
[作者:欧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