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2016年衡阳将实现7万贫困人口脱贫

24.03.2016  13:29

2015年,衡阳市完成了395个贫困村、35.2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深入开展“一进二访”和驻村帮扶、联村帮扶、结对帮扶活动,实现帮扶全覆盖。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十项举措”,投入扶贫开发资金4.39亿元,减少贫困人口9.2万余人,减贫率达23.1%。去年,我市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

南岳区南岳镇泗塘村,所在位置偏僻、资源非常匮乏,不仅属于高寒地区,也是脱贫难点,经过市国税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多番走访确认,泗塘村致贫的三大因素被理清,交通闭塞、资源贫乏、教育条件差,通过“号脉”,病因明确了,脱贫方案也就应运而生了。

位于常宁、耒阳和桂阳三地交界处的西岭镇石山村是却与泗塘村有所区别,虽然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饮水困难等境况,但因其面积广阔等独特的环境条件和地理环境,石山村非常适宜养羊、养鸡,还有个大面积水域形成的天然“养鸭场”,特色养殖产业为扶贫工作带来不少“甜头”,适当的鼓励养殖,使全村脱贫有了一条“捷径”。

衡阳市委小康办专职副主任钟晓燕告诉记者:“全面小康的‘全面’,说到底,就是要造福广大百姓,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离开这一条,发展再快、总量再大都没有意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研究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阳光明媚的周末,在蒸湘区雨母山镇灵山村,一排排骑行爱好者穿过诗意浪漫的雨母山绿道,微风轻拂,好不惬意。雨母山镇距市中心仅有20分钟的车程,尤其是灵山村与东阳村,为省级的“美丽村庄”,山水独具魅力,人文气息浓厚,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近80%,成为衡阳人民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据了解,蒸湘区坚持生态发展,对区域内的城市主次干道提质改造、实施河流流域截污、排污工程,搬迁蒸水河流域砂场、建设河道景观绿化工程、完善堤岸生态功能;同时,投入1000万元实施群众“家门口”系列工程,修补背街小巷及居民院落市政设施,打造城市小花园和绿化亮点,统筹路网、管网、垃圾处理网、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小城镇对标提质、跑步融城步伐,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跟进,对镇、村老街进行整体改造,

如今,全区村庄空地绿化率达80%,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4.72%增长到1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6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66%,改善了人居环境,蒸湘区已经率先步入全省首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县市区”。

据悉,2015年,衡阳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62%。16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8%、9.5%。城乡低保、五保持续提标。“两房两棚”新开工5.8万多套。实施化解城区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将新增学位3.1万个。市体育馆、市游泳馆投入使用。安全生产考核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1。信访“五零”专项行动成效明显。社会综合治理荣获“全省先进”。

2016年,衡阳将继续做好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提升小康建设的针对性。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发展特色产业、就业扶持、低保兜底等十大扶贫举措,实现7万贫困人口脱贫;要积极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大力推进市、县、乡、社区四级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注重引进和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

同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大力推进市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着力提升民生福祉,扎实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9.5%;完成造林50万亩以上、通道绿化380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