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一家祖孙三代38年大山深处义务守护输电“血脉”

06.02.2016  11:49

原标题:  常德:大山深处祖孙三代38年义务守护输电“血脉”

  在武陵山脉的大山深处,有国家电网一条极其重要的电能输送线黄德线。大山深处的湖南常德市桃源县杨溪桥乡芦家坪村,一家祖孙三代38年如一日,接力义务守护这条至关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血脉”,记者随着谢老父子俩走在护线的弯弯山道上,听到了一个工农和谐、城乡融洽守护国家财产、保护发展命脉的动人故事 ——

  三十八年“鱼水”情

  谢元恒父子在解放鞋上缠牢草绳,拿起柴刀,拄着竹杆踏雪出门了。“汪汪”也习惯性“嗖”的一声威武地从火塘边冲向冰天雪地的大山,瞬间又耷拉着脑袋掉头往回窜,大山深处的天实在太冷了!

 

 谢元恒、谢志勇父子两巡线

  谢元恒才63岁,也只是一介农夫,但当地的村民和来来往往的城里人都尊称他为“谢老”。“汪汪”是他家去年新养的一只黑中泛黄的小花狗。还在谢老当兵时,他家就开始养狗。大山深处民风淳朴,夜不闭户,不需要养狗看家护院,他家养的一只又一只狗都是为了陪着主人巡山护线。这是一条横跨湖南怀化、常德两个大市,每年输送电能5205万千瓦时的重要电能输送通道。在这里巡山护线,山实在是太陡太高了,路实在是太远太窄了,一条又一条狗陪着谢家祖孙三代月月年年过同样的崇山峻岭、趟同样的激流险滩,一条又一条狗又因过劳而终......

  寒风凛洌,冰天雪地。小花狗见主人没有回头的意思,也只得重新打起精神,跟着主人卧冰而行......

  “和这条高压线的情,还得从我父亲谢运堂讲起。”出门才走过10来步的谢家禾坪,就是一个陡坡,坡上高高地耸立着一根电线杆,仰望着飞越天空的银线,63岁的谢元恒讲起了谢家祖孙三代与这条经济“血脉”的情缘--220伏的黄德线西起怀化市黄秧坪变电站,东至常德市德山变电站,是凤滩电厂电能的重要输送通道,每年输送电能5205万千瓦时。自1978年投运以来的38年间,常德境内没有发生过一起人为责任性跳闸事件,在2005年和2008年两次严重冰灾中,这条线成为湖南电网重要的电能输送通道,没有倒一根基杆,没有断一根线,为抗冰保网做出了突出贡献,仅2008年冰灾就多输送电量510万千瓦时。

  谢元恒、谢志勇父子两巡线

  “这要感谢上级电网的坚强领导,更要感谢当地百姓38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才有了今天常德电网的‘电坚强’。”随行的国网常德供电公司负责人说得很直率。

  黄德线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不通车,没有路,电力部门派出的巡线员的吃、住、行都是大难题。1977年,28岁的谢元恒结束了5年的军旅生涯,回到桃源县杨溪桥乡芦家坪村。他见到总是有陌生城里人被老父亲带回家吃住。这些陌生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中作业的电力巡线员,是被在深山中打柴放牛的老父亲请回家的。细心的谢元恒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家里人外出了,老父亲谢运堂总喜欢把一片挂了红布头的钥匙塞在堂屋门边的墙缝里,把鸡蛋留在鸡窝里。原来,这条电能输送线的巡线员,都是在崇山峻岭穿行,几十里山路里都难看到一户人家,谢运堂就主动把自己简陋的家当成了巡线员的歇脚处。家里人天一亮就赶到山里做事去了,电力巡线员一路爬山涉水,来到这里时已是下午时分,他们从谢家墙缝里摸出挂有红布头标记的钥匙,在屋后的鸡窝里捡个蛋,到屋前菜土里扯把菜,一顿简易的农家饭把一天的手酸脚软赶得无影无踪。巡线员离开时,又悄悄地把伙食费放在灶台上。有时实在走不动了,谢家就把仅有的一张好床让给巡线员睡。岔坝滩山谢家那三间简陋的木板瓦片屋,成了城里来的电力巡线员温暖的家。

  巡线员爬山没有路,高山里的树高竹密,腐烂的残枝败叶又催生野草疯长。1981年开始,谢运堂干脆干起了义务护线工,天天一把柴刀一把锄头上山去,修筑巡线路,清理风险点。年轻的谢元恒看着父亲太累了,也挤空偷闲和父亲一起爬山涉水义务护线,谁想到这一护就是38年,这一护就是祖孙三代。

  “有报酬吗?”记者问。“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啊!”51岁的王建军,1992年至1998年就是这里的巡线员,如今已是国网常德检修公司副总经理。1981年,谢运堂老人就开始义务护线。1982年,公司根据国家规定,给了他每米每年9分钱的维护费,你算算,谢家义务保护的这条线19公里,9分钱乘以19000米,一年也就是1710块钱。你想想,直线距离19公里,翻山越岭会有多少公里?你从这头走到那头,还得走回来呀!就算每周走一回,直线距离也是38公里呀,更何况还是爬山涉水,边走边砍边走边挖,这是什么样的按劳强度。

  “当然,他们看重的绝对不是这份微薄的报酬,他们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对国家财产的珍惜和爱护。”说到这里,51岁的王建军的眼角湿润了,他说起了一个一辈子都不能忘怀的故事:1992年,他过27岁生日,巡线累了,他来到谢家歇脚,无意中说了句“这一天蛮有意义。”细心的谢运堂连忙问他怎么回事,年轻的王建军红着脸说自己过生日,谢运堂一听:“伢儿,你为国家巡线不容易,我要好好给你庆个生!”又是宰鸡又是煮蛋,还从瓦罐里淘出自酿的杨梅酒与王建军对饮,至今都没学会喝酒的王建军那天醉了,醉在谢家简陋的灶屋里,醉在自己年轻的生日当天。这一醉,让王建军更加珍惜电力巡线员的这个艰苦岗位;这一醉,让王建军对当时“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新的认识--人间自有真情在,工农还是“鱼水”情!这一醉,也让谢元恒对自己的老父亲义务护线的举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再累也要陪着老父亲上山,修路清障,他还把家里最好最大的一间卧室交给时不时来歇脚的巡线员住。如果是夏天,除了墙角屋梁凉席洒有花露水,床头上还摆着一瓶,90年代呀,花露水在城里都是奢侈品,更何况是在大山深处的简陋木屋里!如果是冬天,走进小木屋的巡线员,第一眼看到的是火盆里旺旺的炭火和灶上热气腾腾的开水,那是为巡线员烧好的泡脚热水。38年来,一批又一批巡线员从城里来到大山,又从大山深处回到城里。屈指一算,在谢家木屋里住过的巡线员不下40人。

  从1981年到2003年,谢运堂老人一家就这样一边把自己大山深处的小木屋变成了一拨又一拨巡线员的温暖的家,一边自己当起了义务护线工。 2003年,谢运堂老人突发中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谢元恒和爱人、小孩除了照顾老人,又接过父亲手中的“枪”--锄头、砍柴刀,走上了义务护线之路。

  “其实,为了这条电能输送线的安全,谢家是做了大贡献的,特别是俺继伢(干儿子)谢志勇是做出牺牲的。”年轻时曾在这条线上做巡线员、如今已是输电室安全监察员的58岁的洪建军的鼻子酸酸的。

  谢志勇是谢元恒的儿子。1985年前后,洪建军任运检班长,每月都要从城里进山来巡视运维工作,谢家是他的歇脚点,吃住都在谢家。当时只有几岁的谢志勇,圆圆的脑袋,屁颠屁颠地跟在大哥哥一般的洪建军身后十分讨人喜欢。洪建军家住常德市区,决定认谢志勇当“继伢”(干儿子)。两家因为“黄德线”这条经济“血脉”、因为共同守护的国家财产、因为城乡的万家灯火而成为远亲。1997年,18岁的谢志勇还在上学,就开始协助爷爷和父亲义务护线,后来,“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谢志勇怀揣着年轻人的共同梦想南下深圳。正在他干得有滋有味的时候,义务护线了大半辈子的爷爷病得丧失了劳动能力,善良慈祥的母亲患上了尿毒症。

  年过五旬的老父亲要照顾身患重病的母亲和爷爷,要爬上那么陡的山上去清障,能行吗?亲身经历过护线坚难的谢志勇想起了两件事:那是一年春天,当地农民有开春前烧荒的习惯,一阵风吹过,火星子飞到了远处的山里,倏然间,山里浓烟滚滚,他父亲带着五六个人一路狂奔,连胶鞋都被山上的荆棘挂掉了,几个人硬是在浓烟中用柴刀砍出了一条隔离带,山上的高压电线保住了,几百亩山林保住了。那时的父亲还年轻,那时的山上还住着好多人,如今,父亲已经老了,山上的几十号人也搬到山外面去了,连村里的700多人都搬到山外的马路边、集镇上去了,独守大山深处的老父亲,如果再碰上这样的事,他还能顶得住吗?

  他还记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也是一个春天,山上的竹笋发疯地长,一个晚上长得一两米。那一天清晨,父亲去护线,看到一根竹笋子长得快接到高压线上了,父亲举刀一砍,只见弧光一闪,父亲连忙就地一滚,才远离了危险。原来,天空中的高压线已向高高的竹笋放电,父亲的手紧握砍柴刀,刀已与竹笋接触,感应电通过竹笋传给刀,......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年过五旬的父亲还能那样身手敏捷吗?

  谢志勇越想越可怕!要想让父亲放弃“义务护线”,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爷爷传下来的事业,因为父亲是一位共产党员,因为他要坚守大山,才不肯搬离大山,才会至今仍孤独地带着重病的母亲独守大山!

  2007年谢志勇就这样放弃了深圳的城市生活,回到了他熟悉的大山,回到了父母亲的身边,回到了他从小就熟悉的、爷爷走过了大辈子的、父亲仍然在继续走着的弯曲的、陡峭的山路。

  父子两讲述“护线”故事

  回来了,他才知道爷爷父亲有多难!直角只有90度,但这里的陡坡就有70度。电杆与电杆之间,只有300到350米,但逢坡必爬、遇水必趟,电线下、不能长柴不能长竹,特别是春天,竹笋长得快,今天刚砍完这一片,响一阵春雷下一场春雨,那一片又疯长上来了,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了年三十、七月半、清明节,这一拨人刚上山放完炮祭完祖,那一片山上又噼里啪啦响起了鞭炮,待老父亲上气不接下气跑过去,对面山上又噼里啪啦炸响了,那一个累啊!就是他这样一个年青力壮且在山里长大的小伙子也会累趴下,何况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他注定留下来,接过父亲手中的“枪”,走爷爷父亲走过了一辈子的这条弯弯的山道。

  回来了,他才知道情义有多贵重!2012年,爷爷去世了,山里山外的人都来了,城里认识的不认识的也来了,那长长的送葬队伍,至今都让谢志勇感叹: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爷爷,在山外有个好大的世界呀!他母亲患尿毒症,每周都需要透析,巨额的医药费靠他父亲的双手在山上捡竹枝扎扫帚卖。他父亲扎的扫帚扎实得就像父亲的为人一样,乡里乡亲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买竹扫帚,也从来不讨价还价,那一份情都默默地扎在那一把又一把竹扫帚里;老父亲谢元恒一年下来扎竹扫把要卖2万多元,砍楠竹要卖三四千元。如今,国家规定的维护费提高到了每米每年0.6元,19公里一年也就一万来元。“穷是穷点,但俺穷在深山有远亲!”

  他回来了,真正感受到了“穷”在深山有远亲的社会真情。他家住的那个叫岔坝滩的大山坳里,过去周边还住了七八户人家,如今全部都搬出了大山,芦家坪700多号人都搬到了山那边的集镇街边了,只有他一家,为了这19公里高压线的安全,为了新来的大学生巡线员还有个歇脚的地方,还坚守在大山深处。但是,他们不孤独!他清楚的记得,常德电网的党组织每年都会带着党的温暖走进深山老林;城里的青年团员也一拨拨走进了大山,和他家结对子,一个个在他家住过的老巡线员又回来了,走亲戚般地在深山中的谢家穿梭……尽管独居大山的谢家目前还很困难还很穷,但他们不孤独,大山深处的谢家屋场里,时不时传出的城里人与山里人、干部与农民、青年人与老年人大融合的笑声,惊醒了古树上栖巢的飞鸟,引来了目光惊讶的野兔--“穷”在深山有远亲?!

  “隔两天就过年了,春节怎么过?”面对记者的提问,“谢老”父子随意一笑:俗语说,腊月二十七,家家杀公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围在一起喝甜酒;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四方。我家可不能这么干!过年了,当地有上坟祭祖的风俗,我必须对所有高压杆线下的隐患清除。腊月二十七,对298号至315号杆段线路下方的坟点杂草进行清理;二十八,对316号至330号杆段线路下方的坟点杂草进行清理;二十九(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上午,对沿线山火隐患点进行巡视(常德当地有给已故的长辈除夕送亮和初一拜年的风俗);初二对298号至310号杆段的巡线道进行修整;初三对310号至320号杆段的巡线道进行修整;初四,对321号至330号杆段的巡线道进行修整……

  岁月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人生在这条长河里洗礼!谢家祖孙三代因为一条电能输送通道的进山而改变了人生。大山深处的三代农民因为有了对义务守护银线的一时之举而有了一生的至爱、一生的依附、一生的归宿,也有了深刻而永恒的人生。

  榜样的人生是平凡的,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谢老”祖孙三代的这种无私之助、无怨奉献,在常德已演绎成一种事业精神与人格魅力的传递。在遍布常德地区主网线路大动脉的区域,电力工人都与沿线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因势利导,巧妙地运用好了这种新型而又传统的干群“鱼水关系”,探索形成了“群防群护、打防结合、属地管理”的护线模式,目前,全市电能输送线沿途已有170多位农民像“谢老”一样,成为义务护线员。仅2014年,义务护线员就发现并上报输电线路山火、外破等突发性事件20余次,有效地避免了因隐患而引发的事故,为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和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义务护线员除了主动参与护线外,还宣传带动沿线农民自觉保护国家电力设施,发动沿线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的工作中来。 (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