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氏家训传千年 浏阳蔺氏后人续写和谐向善新故事

18.03.2017  18:34

   

  蔺代洪在宗祠大门前展示64字蔺氏家训。长沙晚报记者 颜开云 摄

  长沙晚报通讯员 余飞 沈阿玲 记者 颜开云

  战国时期一代名臣蔺相如与廉颇将军“将相和”的故事,一直被视为宽容、团结的佳话。在浏阳市文家市镇,有上万名蔺氏后人居住在此,他们传承恪守家族“和”字的精神内涵,续写着和谐、向善的新故事。

  家训传承:沿袭千年也要与时俱进

  在文家市玉泉村的蔺氏宗祠中,晚清重臣李鸿章和陈宝箴分别题写的“德媲相如”“锡类推仁”两块鎏金牌匾,显示着这所祠堂的非同一般。

  “蔺相如共八子,八支后代分散全国各地。目前国内其他蔺氏族谱大都仅追溯至明朝,唯有浏阳这一支的族谱至今记载比较完整、保存比较完好。”文家市蔺氏家族理事会主任蔺代洪告诉记者,文家市蔺姓系蔺相如四儿子蔺景的后裔,清朝年间自江西迁徙而来,目前族人超过1万,其中玉泉村就有六七千人。

  一个家族之所以能绵延千年并持续记载,一定有它深厚的根基。蔺氏家族的根,由现存的64字蔺氏家训可见一斑:

  “培植心田,品行端庄。破除迷信,奋志芸窗。勤劳创业,切忌游荡。扶贫帮困,和睦邻乡。禁止赌博,严惩窃攘。争讼酗酒,四时谨防。婚姻随缘,恩爱情长。孝顺父母,教子有方。”

  事实上,传承千年的蔺氏家训并非一成不变。蔺代洪将第九次修编的族谱与以前的老版本逐一比对说,比如关于婚姻,就根据社会大环境及婚恋观的变化将“矜怜孤寡,婚姻随宜”修改为“婚姻随缘,恩爱情长”。“但家和万事兴,和字传家的精神从来没变。”

  和谐向善:蔺氏夫妇办家庭福利院照顾孤寡老人38年

  “我们小时候读书学到《将相和》,都很兴奋,也很自豪。”在采访中,数位蔺姓后人都表示,顾全大局、和谐向善的“和文化”一直是家族恪守传承的优良家风。

  蔺家儿女好人多。74岁的蔺万桃年轻时曾大病一场,在乡邻的爱心资助下得以康复。后来开办花炮厂的他一直牢记着这份恩情。从1977年开始的近40年间,他与妻子韩自华开办家庭福利院,先后收养了村里13名孤寡老人,做饭、洗衣、洗澡,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蔺万桃夫妇用行动回报社会,得到了诸多肯定,其中,国家民政部授予其“德高义重”的牌匾。“我们啥也不图,就凭良心做事。”夫妇俩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平凡。如今,收养的孤寡老人已先后离世,别人也不忍再麻烦年事已高的他们俩。

  蔺万淼也是蔺氏家族中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一员。村里建村部、修路,族里修谱、建祠堂,他总是带头出资。他重视教育事业,重视培养人才。玉泉村泉塘小学和泉井小学修建时,蔺万淼先后捐资近15万元。每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他每人至少资助1000元。

  新风彰显:新内涵宗祠文化构建和谐乡村

  蔺氏宗祠是蔺氏家族的活动中心。闲暇时候,人们在阅览室读书,在厅堂里打乒乓球,或是在门外广场上跳舞。

  “这里不仅仅是宗族祭祖的场所,还是传承家风、淳化民风的道德讲堂。”退休教师蔺传佳说,近年来文家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屋场自治活动以来,把宗祠演化成为现代村民自治的屋场,其中蔺氏宗祠就是一个重要的阵地。

  在祠堂里书写家风家训、创作最美家风故事墙;将蔺氏64字家训打印分发到家家户户;定期在祠堂里组织“先祖先贤追思会”“家训族规诵读会”“家风故事分享会”;每逢冬至祭祖,蔺氏家族理事会还会评选“优秀企业家”“优秀学子”“关心族务长者”等并给予奖励;每逢秋季开学前倡议为困难学生捐款助学;美丽乡村建设大家争相出钱出力……

  文家市镇负责人表示,如今,蔺氏宗祠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文化”成功嫁接现代文明,为构建和谐乡村凝聚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