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唯一被孙中山称为“开国元勋”的辛亥英烈

05.04.2016  08:51


  又是一年清明节,让我们循潇湘晨报记者的报道,追寻蒋翊武在湖南的足迹:出生、长大、读书、革命、回乡,直至归葬,缅怀他传奇而又伟大的一生。

  长沙岳麓山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的蒋翊武墓。1916年9月自桂林迁葬于此。花岗石碑塔高4.15米,墓区前方有珍贵树木构棘,墓下方有一座单檐、攒尖顶、小青瓦的六方亭,叫“蒋公亭”,被今日爬山者当做“半山亭”。

  去常德澧县当天,阵雨转阴。

  一路上,瓢泼大雨,透过车辆前玻璃和刮雨器几乎分辨不出路。直到临近南县,天气才逐渐转阴。我一路上还在翻着手头那本《共和元勋蒋翊武》,署名漫征的这位作者,是蒋翊武的侄子,序言中说,书是在“对其一生有一自信尚属公允的判断的情况下才着笔的”。

  澧县是蒋翊武的故乡,但是之前澧县宣传部的干部“很抱歉”,对于“共和元勋”蒋翊武,他们手头的资料极其有限。所以在去往澧县之前,我们绕道南县,特地去见了一位最熟悉蒋翊武生平的省内研究者,并请他随行,他已经致力于辛亥革命史研究二十余年。

  若非这位75岁老人的指引,我们恐怕很难完成这一次探寻之旅,因为可倚仗的实例证据,可询问的人事线索,实在寥寥。这位本应声名赫赫,唯一被孙中山称为“开国元勋”的辛亥人物,如今却有着与功绩不相符的沉寂。

  【祖居:澧县车溪乡蒋家庙】

  因为蒋翊武,蒋家澧县分支的声望开始高过本支

  蒋翊武出生在湖南澧水流域的澧州府城(今常德澧县),但他的祖辈一直生活在澧县的蒋家庙,持续10多代。湖南文理学院的副教授周星林在他的论著《蒋翊武家世考》中这样分析这一家世和蒋翊武性格的关系,“澧水流域的蒋家本支自清朝乾嘉以来,富甲一方,逸官贵人层出不穷,为当地望族,这使得蒋翊武所在的蒋家庙分支相形见绌。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的影响下,蒋翊武形成了埋头苦干却又勇于抗争的性格”。

  蒋家庙位于澧阳平原腹地,现属澧县车溪乡群力村10组,据漫征老人说,“距离现在的澧县县城二三十公里,现在还有不少蒋家的族人住在那里”。2006年清明节,周星林教授特地前往之时,看见了当地居民集资修建的、原蒋家庙中用于宗族祭祀的“广富宫”。作为家族里光耀门楣,甚至影响到澧州(澧县的古称)联宗的大人物,蒋翊武的名字自然名列其中。而家族本支中富甲一方的临澧蒋家,1940年代后逐渐衰落,也要靠“供奉蒋翊武的灵位,建立翊武公祭祠堂”,“以显家威”。

  【故居:澧县老二街25号】

  父亲开的“蒋兴发豆笋店”,后来成了《竞业旬报》的湖南“代派所

  所谓故居,其实已经消失52年了。在澧县的老二街25号,如今挂着“澧县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牌子的地方,正是当年蒋翊武在澧县的居住地。五层的水泥小楼,寂寥空落。原来的房子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拆掉的,“木楼,两边都是,还有两根石柱”。后来蒋翊武的几次回乡,也都是住在此地。

  这并不是蒋翊武出生的地方,在蒋翊武的父亲自己置房产之前,从乡下出来跟堂兄学做腐竹时,租住的是人家的地方,就在“澧县街上,南街吕家的白家巷崔氏祠堂”,蒋翊武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当年蒋翊武的父亲学做豆油皮,后来自己开店的小油坊所在地,如今是光灿灿的“翊武电影院”,漫征老人说,“门口的两个狮子做得不错”。蒋翊武父亲开办的这家小商号名为“蒋兴发豆笋店”,“蒋兴发”这个名字,后来出现在蒋翊武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竞业旬报》的湖南“代派所”名单当中,证明蒋翊武“不仅参与了报纸的编撰,还将发行触角引伸到湘西北地区的沅澧大地”。

  因为丁公桥街和蒋家住的崔氏祠仅隔百米,翊武每天到店里,帮父母干活儿。他的启蒙教育是从“澧兰书屋”开始的,当时城里有名的态度严谨的学者、塾师晏开甲、周宣生等,都是这个书屋的。不知道是不是真如传闻所说,算命先生告诉做父亲的“令郎必成大器”,所以虽然家道艰难,蒋翊武还是成为家中五男一女六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被送去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