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群众的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强调“要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近年来,江苏司法行政机关紧紧围绕“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这一目标,全力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特殊人群服务管理”4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县级以下司法行政部门实战化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信息主导的实战机制,积极引领勤务模式变革,通过“不变体制变机制”,突破编制管控、人员力量弱等体制束缚,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呈现出群众的事“马上就办”、“群众的事办就办好”的新气象。本报5月25日在头版头条以《江苏司法行政全线推进“三位一体”建设,司法站扎地生根渐成绿色法律通道》进行了报道。
5月29日,江苏省司法厅召开县(市、区)司法局实战化暨基层基础建设会议,出席会议的司法部基层司负责人指出,江苏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战化和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创造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具有典型示范效应。
向“实战化”服务转型
让“群众的事马上就办”有平台
2014年初,江苏省司法厅选择江宁、昆山、如皋等14家县级司法局开展实战化建设试点,打破部门和业务界限,设立县级司法行政协调指挥中心,针对群众的实际需求,从群众需求的源头信息采集出发,形成社情民意收集、研判分析、指挥协调、应急处置、督查反馈的实战型服务型勤务模式,使县级司法局首先成为一个“马上就办”的服务群众实战单位。与此同时,全面推进落实司法所双重管理、以县级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把司法行政的职能、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司法所,赋予司法所调配管理权,使司法所更有实力服务群众。同时,依托人民调解室,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产品。这一以“做实司法局、做强司法所、做优司法站”为标志的“三位一体”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实战化的举措,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司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
声音:做“实”县级司法局,就是力推司法局的实体化、实战化,改变机关思维,克服衙门作风,就是要按照群众对司法行政的服务需求来调整工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把司法行政的“官员”变身为服务群众的“接待员、宣传员、调解员、法律服务员”。
——南京市江宁区司法局局长周守忠
镜头:南京市江宁区司法局组建了协调指挥中心,下辖热线呼叫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网络视频监控平台4个子平台,负责统一受理群众诉求,并进行分流调度、督查处置;成立民情调查队、兼职信息员队伍和专兼职研判委员会,通过《每日情况》、《数据周报》和《研判报告》等,对群众的服务需求及时进行研判分析,形成工作决策。在全区20个司法所铺设40个声像传输探头和20个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在柜台面向群众提供“开放式”法律咨询服务,并实行“弹性工作制”、“无休服务岗”。全区200个村(社区)全部建立司法站,司法所人员和律师定期进驻,定期推出“站长接待日”,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去年以来,该区通过发挥局所站“三位一体”实战作用,排查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762起,受理纠纷11722起,调处成功11507起,成功率98.16%。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群众满意率100%,社区服刑人员刑事案件“零发生”,群体性纠纷调处成功率98.6%以上。
声音:做“强”司法所,就是对司法所九项职能全部细化规范,市县司法局一些职能、力量、资源下沉到司法所,司法所区域内的资源归司法所统一管理,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有地位有话语权。
——如皋市司法局局长狄邦建
镜头:自去年以来,江苏司法行政系统上下努力,县级司法局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同时,进一步明确司法所职能事权,推动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到司法所,加快研发适合乡镇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明确“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律咨询,简易法律文书代拟和合同指导,经济困难居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法律援助或减免费法律服务,城乡居民矛盾纠纷调处,公益性、突发性社会事务综合法律服务”等5大类基本服务内容,研究制定《司法所基本工作规范》,进一步统一规范司法所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和工作责任,使司法所的服务资源和力量聚焦在研判和满足群众的法治需求上。
司法所历来是司法行政部门联系接触群众最为紧密的基层单位,但一直以来,管理体制不顺、服务事权弱小、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与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去年,如皋市司法局与市委组织部、编办、人社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司法所政法专编配备进行清理,重新定编、定员、定岗。如今,各镇区(街道)按规定配备2至4名司法行政干警、4名专职调解员、5至7名专业社工,司法所工作人员均超10名,可谓“兵强马壮”。目前,全市14个司法所中有11个有独立办公楼,2家司法所办公楼进入筹建程序,市镇两级财政累计在基建、办公设施等方面投入3600多万元,新建、扩建办公用房达4700平方米。镇(区)调处中心和348个村居全部安装“调解服务一键通”。
声音:做“优”司法站,就是依托人民调解室,以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为主体,建立“一村一顾问”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产品。
——淮安市淮阴区司法局局长王咏梅
镜头:今年5月中旬,淮安市淮阴区司法局局长王咏梅走访王营镇越河村,并与律师陆小平一起在村司法工作站接待群众反映问题。越河村党支部书记吴学义坦言他现在又多了个司法站长的头衔,在村司法工作站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是他的份内事,有了司法所和律师的帮助指导,群众的工作好做多了。“以一线实战为核心,区级财政投入2100万元建设司法站,各村(社区)村长、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依托司法所,整合乡镇村(社区)信访、综治等资源,充实司法站力量,确保群众有法律服务需求时,找到门,见到人,办成事。”王咏梅说。
本着“提供服务不增负担”的原则,江苏省从优化自身服务方式的思路出发,推进全省村(社区)司法站建设,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就近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江苏各地司法站统一使用司法行政徽章和12348标识,便于群众识别、一目了然;“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成为司法站“拳头产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到村(社区)上门坐诊服务,帮助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法律问题,在非坐诊时间,老百姓也可直接与法律服务人员电话联系咨询。同时,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也都在司法站建立了服务咨询联系点,使司法行政服务沉到最基层,帮到点子上。
通过1年多来的实践,江苏省县级司法局实战化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基本理顺所管理体制,所均达5.8人,85.3%的村(社区)建成了司法站。实战化支撑下的县(市、区)、乡(街、镇)、村(社区)三级法律服务体系和服务群众实战化的勤务机制,把局、所、站紧紧粘合在一起,使群众的事“马上就办”成为了一种新常态、新业态,真正实现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全覆盖。2年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09万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近20万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近7万人,安置帮教刑满释放人员112.9万余人。
向“整合融合”发展转型
使“群众的事办就办好”有底气
2011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关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13年5月至今,省司法厅专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工作项目化推进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江苏律师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研发指导方案》等措施。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从原来的多中心转变为集中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服务供给从单一的政府供给转变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贡献相结合,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研制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从条线为主、“单兵作战”转变为整合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矛盾调处、法律服务等多方力量,提供“组团式”、“一条龙”的综合法律服务,打造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声音: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米”,既为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又让法治意识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
——昆山市司法局局长沈清
镜头:为打破部门之间界限,更好地服务群众,昆山市司法局把办公地点、工作力量配置到一线,推进基层科与调处中心、矫正安帮科与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宣教科与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办公室(信息中心)与12348协调指挥中心“四科室四中心”合署办公。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聚合服务群众各项职能,打造包括法律援助、社区矫正、12348协调指挥、矛盾调处、律师、公证等7个功能在内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基地,实现“一扇大门进、多窗口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1年来,全市律师担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2938家;公证机构办理公证13838件,其中涉外、涉港澳台3909件;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15624件,劝阻群体性上访32件3197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328件。
灌南县司法局局长傅建华介绍,围绕服务民生,夯实服务基础,该局专门建立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枢的县实战化协调指挥中心,在县中心成立了“一室五团一大队”等专门工作机构和服务团队。团队各成员实行统一领导、多部门、跨专业、融合式承担县中心指派的各项任务。同时与工会等部门团体建立实战联动机制,实现与“110”、“119”、“12345”、“12315”等便民服务热线对接。整合社区矫正管理所、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和驻地基层法律服务所等资源,规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司法行政服务站,将司法行政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目前,全省有96个县(市、区)和113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建成率100%,市、县两级政府法律顾问团配备率均为100%,依托乡镇司法所和工、青、妇等社会组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382个,全省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得到有效实现。
声音: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仍然高发易发频发,南通市司法局创新开展以人民调解为主体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融合式调处机制建设,走出了一条矛盾纠纷分类调处、依法调处、源头化解的新路,真正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南通市司法局局长张武林
镜头:近年来,针对因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导致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治安管理、环境污染、医患纠纷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衍生出的矛盾纠纷,南通市司法局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整合综治、司法、公安、检察、法院、信访等10多个部门职能,前移关口,多元融合,构建“访、调、裁、诉”一体运行的“大调解”无缝对接调处机制,变“单打一”为“齐上阵”。在全市9个县(区)、100个乡镇(街道)统一整合建立规范化、实体化运作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1923个村(居)重组设立调委会,从而做实理顺了县(区)、乡(镇)、村(居)三级矛盾调处机构的工作指挥协调体系,使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时时有人问,劝和调解息诉事事有人管。2年来,通过上下同心,政府牵头社会协同,共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近20万件,调处成功率达96%;98%的矛盾纠纷在乡镇、村(居)层面得到有效解决,全市矛盾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8%,全市未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目前,江苏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政法部门主力军作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作用,设立交通事故、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调委会,联调推进公调诉调对接,形成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强大合力。省司法厅与省公安厅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调对接”工作的意见》,突出调解主体多元性、功能治本性、手段多样性和职能前端性,创新发展联调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与县级公安机关、交巡警大队、派出所、社区(村)警务室以及调解组织全面对接,并不断延伸联调触角,实现“调解资源有效整合、调解力量整体联动、调解流程无缝对接”,“公调对接”工作绩效明显提升,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省公调、诉调对接覆盖率达95%以上,交通事故纠纷、医患纠纷、劳动争议调解等形成品牌。
向“互联网+”新业态转型
助力司法行政“群众满意”新常态
2015年4月28日,由江苏省司法厅主办的“法润江苏网”和“江苏网络普法联盟”正式上线运行。该网站整合了江苏29家“联盟”成员单位,链接了全省专业普法网站、省级机关(部门)门户网站、国有大中型企业网站共计158家,还链接了“联盟”成员单位微博119个、微信88个和全国知名普法博客17个。这一整合网络、新媒体普法资源的省级网络普法联盟,在全国尚属首个。媒体纷纷报道,称江苏“互联网+”普法格局初步形成。
其实早在今年4月3日,《法制日报》就已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互联网+”渐成江苏司法行政新业态》,全面介绍了江苏司法行政广泛深入应用信息化,使执法服务更主动、更务实、更及时的经验。
声音:江苏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真正发挥了“减压阀、润滑剂”的作用,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
——司法部副部长张彦珍
镜头:2014年1月,江苏省司法厅把12348法律援助热线升级为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并在徐州试点。同年2月17日,该平台正式启用,网络法律服务地图将徐州市98个律师事务所、11个公证处、132个基层法律服务所、10个司法鉴定所、11个法律援助中心、167个调处中心从实体搬上了虚拟空间,通过与电话、手机终端、微信微博和服务网站的互联互通,让群众少跑腿,就能享受到各类优质的法律服务。
全方位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法律服务的不止是徐州。2014年11月,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12348公共服务平台全部上线运行。这一平台将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平台功能与司法行政各项职能捆绑融合,塑造出了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司法行政新业态,执法和服务各项职能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务虚到务实、由流程繁琐到即时应对的多方面转变。
声音:大数据,云服务,智慧司法,我们也可以!
——南京市建邺区司法局局长严兴中
镜头:在互联网“建邺图享·公众”网页上,只要点击“司法服务”,即可实时查询全区所有公共法律服务数据信息。建邺区司法局依托先进的GIS、GPS数据库链接,构建了建邺司法基础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2014年12月,建邺区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以区“智慧新城”总体框架为依据,融合政府服务热线12345、公、检、法等“智慧新城”多种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打造“智慧司法”。运用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服务窗口,构建“互联网+四个全覆盖”政务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
为构建“互联网+四个全覆盖”实站化平台,该局运用12348网络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串联起全区6个司法所、45个社区司法服务站,贯通区、街、社区三级司法行政工作系统,搭建起全领域、广覆盖、高效率的法律服务集约化勤务运作模式。通过打造2+8信息采集、1+4分析研判、2+4勤务运作、3+4督导考核和五位一体应急处置5大模块,外部与“智慧新城”共融共享,内部与省厅市局互联互通,集执法、服务和内部管理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上下联动、管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建邺的信息管理,只是江苏司法行政以12348网站为基础的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司法行政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县、乡两级的率先应用。扬中市司法局“12348”实体服务平台通过与政府“12345”服务热线对接,实行公律科、基层科、矫正科、宣传科、监督室人员进驻办公,集中打造“一个大门进来、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12348“四维一体”综合服务平台,让群众享受“互联网+”全、新、快、准的服务。海安县司法局结合管理和执法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自行研发,上线海安司法APP客户端,将局机关和基层司法所、社工共计110多人纳入手机动态管理,全程留痕,实现了日常考勤、内部通知、文件下载和社区矫正走访的即时管理,并通过拍照上传,自动标注时间和地理信息,使机关管理和社区矫正执法更加严谨。
目前,江苏省在通过信息化实现司法行政内部和监狱、戒毒系统数据互通的基础上,还协调省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实现了相关工作数据的交换和互通共享。
声音:全国政法2015年5月18日至27日“双微”排行榜显示:“@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官方微博和微信政务指数综合得分61.26,位居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第一名。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镜头:“请问司考过了去实习,必须是在律师事务所吗?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行吗?”
5月19日一早,@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微博管理员徐志轩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博客户端,网友“席慕蓉的诗”发来的私信显示在屏幕上。
“小司了解到,如果您将来从事律师职业,必须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实习届满一年后,颁发律师执业证。”徐志轩随即答复。
类似的对话在@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微博、微信后台不胜枚举。自“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双微平台开通以来,对网友涉及法律咨询、司法行政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类问题均做到及时响应,有问必答,件件有着落。
统计显示,@江苏司法行政在线微博上线运行1年半以来,发稿近5000条,单条阅读量平均破万,最高接近100万,影响力指数稳居全国司法行政和江苏省级机关政务微博前列。江苏司法行政通过“法润江苏微联盟”工作机制,与近20家媒体和省级机关政务微博横向合作,整合系统内市、县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单位已开通的200多个微博、微信服务账号,寓服务于宣传之中,一大批像徐志轩这样的“微博达人”、“微信天使”默默地为网民提供着全天候法律咨询服务。
“互联网+四个全覆盖”的司法行政工作新业态,实现了司法行政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对于群众对司法行政的需求,以最快的时间,用最方便群众的方式和最大的效能去服务,实时收集和反馈群众满意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助推司法行政“群众满意”新常态。
在5月29日召开的江苏省县(市、区)司法局实战化暨基层基础建设会议上,围绕“实战引领,推动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会议部署实施了以3年为期、6项目标、5项建设为主要内容的“365工程”。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柳玉祥表示:“健全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实战工作机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司法行政条线化、碎片化、机关化的突出问题,而且可以大力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由后端处置向前期预警和中期管控转变,实现‘被动勤务’向‘主动勤务’的跨越,使服务群众‘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成为全省司法行政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