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召开“营商环境优化年”企业家权益保护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
3月29日,长沙召开“营商环境优化年”企业家权益保护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分别发布了各单位出台的相关举措。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安全、加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加强对涉及民营企业案件的执法监督,一项项全是“干货”的举措为保护企业家权益助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护航。
市委政法委
要求多部门设立民营企业信访窗口
2019年3月,市委政法委作为企业家权益保护专项行动的总牵头单位,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依法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沙市“营商环境优化年”企业家权益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全面启动该专项行动。
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任安良介绍,政法机关将着重从十个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分别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安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严格执行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加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加大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力度;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支持民营企业依法维权;健全民营企业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涉及民营企业案件的执法监督。
其中,在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方面,明确要求在执法司法中切实做到“三个防止”: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认定为刑事犯罪、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坚决防止把一般违纪违法及工作失误甚至改革创新视为犯罪。在支持民营企业依法维权方面,要求多部门设立涉民营企业信访窗口,及时解决民营企业的维权诉求、对侵权行为的投诉。在执法监督方面,要求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办案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和纠正对民营企业违法立案、越权办案、违反程序办案等问题;依法监督纠正对涉案民营企业违法查封、冻结、扣押、保全等行为,坚决纠正“小标的大查封”“高值贱卖”等违法情形。
法院
制止和纠正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
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邓文莉介绍,全市法院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合同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严厉打击破坏企业生产经营、侵犯外来投资者人身财产安全、破坏产业项目建设等犯罪;严厉打击贪污、受贿以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失职、渎职犯罪。
针对行政争议等相关情况,法院将认真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制止和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在执行攻坚方面,全市法院将优化执行网络查控系统,最大限度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开展专项执行活动,对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案件优先执行。
检察院
推行涉企申诉维权案件首办责任制
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姚湘中介绍,长沙检察机关将监督纠正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司法不公等问题,强化对涉企业审判和执行活动的监督,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同时,依法规范慎重采取批捕、起诉、查封、扣押等措施,坚决防止“案子办了、企业垮了”。
在涉企申诉维权方面,长沙检察机关将设立专门申诉维权窗口,为企业寻求法律咨询、权利救济提供便利方式。推行涉企申诉维权案件首办责任制,从来信来访到案件办理全程由一名检察官负责到底,保障涉企维权案件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对社会影响大、严重危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案件,市检察院将挂牌督办。
公安局
严打黑恶势力收“保护费”等行为
长沙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陈定佳介绍,长沙公安机关将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向民营企业、企业家收取“保护费”以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犯罪行为。
在执法监管方面,长沙公安机关要求准确认定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性质,坚决防止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慎重拘留逮捕企业管理者和关键岗位人员,慎重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慎重考虑办案方式和时机。
在便企服务方面,长沙公安机关将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办理环节上再压缩、办理时间再缩减、申报材料再规范,推动交警等公共服务事项由“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也不跑”转变,将“就近办”事项全面融入“15分钟生活圈”, “一次办”“网上办”占比95%以上。
司法局
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排查风险
围绕司法行政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举措,市司法局副局长喻中文介绍,市司法局将全面清理涉企政策文件,对有悖平等保护原则相关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予以废止或调整完善,加强涉及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规范性文件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
市司法局将全面加强政府合同履约管理,对化解政府债务、化解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政府合同履约投诉争议中的涉法事务进行法律审查把关,确保政府在“兑现承诺”上作出表率;加强涉企行政执法监督,坚决遏制和减少选择性执法、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行为,防止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干扰。
此外,司法行政部门还将深入开展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法治体检”,为企业排查法律风险点;积极将涉及营商环境的矛盾纠纷引入到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等法治途径解决;依法化解征地拆迁、棚改征收、拆违控违等领域矛盾纠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