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校园武术成为一阵风

20.11.2014  19:14

  近日,江背镇印山小学被省体育局、教育厅确定为首批武术进校园段位制试点学校。该校一到二年级,每周开三节武术课,希望通过开设文武兼修课程,让孩子们真正文武兼修。( 江背镇印山小学被确定为武术进校园段位制试点学校 )

  武术进校园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曾联合发文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武术健身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此前也表示,武术段位制将逐步纳入全国各类中小学和高校教育体系。而盘点近来各地如火如荼的武术进校园活动,其“文武双修”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突围,成为众人津津乐道之处。

  让武术走进学校,实则是在校园体育上做文章。而现实是,校园体育“无兴趣、没作用”成为饱受争议的焦点。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葛剑平指出,中小学体育课程被挤占现象严重,在拥有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宅童”们看来,体育锻炼也是趣味索然。

  而今,武术不但进校园,还实行段位制,着实让人振奋。只是大家担心的是,这样的好制度,能不能长久实行下去?会不会又是一阵风,刮过之后重归沉寂?

  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来由。上世纪90年代,一部电影《少林寺》带热中国功夫,武术学校遍地开花,习武成为一种风潮。然而这股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新鲜感便伴随着武术渐渐从众人视线中消失,留下的只剩电视屏幕上被“神剧”的武打镜头。而如今,学生“尝鲜”劲一旦消退,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锻炼项目恐怕也难免面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宿命。

  体育项目“副课”观点早已根深蒂固,此次武术进学校或多或少是为改变陈旧观念,适应素质全面发展要求而来,倘若再用副课无用论看待,校园武术恐怕也热不了多久。

  “武术进学校”是好事,也是面放大镜。但推进校园体育的全面发展,开设某个课程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还需下猛药医治把体育当“副课”的固有偏见,增加资源投入,加大考核力度,让武术这项传统的健身项目在学生中持续地开展下去。

[编辑: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