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芙蓉区民生事业观察: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最有获得感

13.05.2016  21:13

芙蓉区东屯渡街道开展群众文艺活动

  新华网长沙5月13日电(记者刘良恒)作为老城区,长沙市芙蓉区近年来紧紧围绕“幸福”二字做百姓民生的文章,既要经济建设,又要社会建设,既要结构转型,又要民生配套。在抓大项目的同时,切实解决老百姓迫切的民生诉求,这一“抓大不放小”的探索实践,产生了“蝴蝶效应”,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还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变化进步就发生在身边”

  “我身体不是很好,有心脑血管疾病,儿女不在身边,有个头痛脑热什么的,上医院很不方便。现在只要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上门。”在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4岁的王伟雄老人正在做理疗,他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赞不绝口。

  自2012年以来,芙蓉区启动家庭契约式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街道居民和常住居民凭有效证件或既往就诊病历资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便能享受到十一项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诊疗直通车”等多项个性化服务。

  “要让每个孩子上好学,努力帮孩子们实现梦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芙蓉区育英西垅小学校长杨流安这样表达自己的办学理念。2014年3 月,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优秀小学校长代表,杨流安受邀参加教育部举行的新春新闻发布会,向与会媒体介绍芙蓉区“教育均衡化”的相关情况。

  育英西垅小学的前身是东岸乡中心小学,原本是芙蓉区城乡结合部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2011年初,芙蓉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办“均衡、优质、高效的芙蓉教育”的办学思想,把东岸乡中心小学等薄弱学校作为改造建设的重点。如今的育英西垅小学,总投资1.14个亿,教学、文体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还引入了名校资源,由名校直接托管。

  行走在芙蓉区都正街,青石砖街道两厢建筑古色古香。青砖白瓦的民居,古朴悠远的小巷,极具长沙韵味的叫卖声,让人放佛置身于于清末民初老长沙的市井生活中。然而就在两三年前,都正街还是长沙城中心一片典型的棚户区,房屋低矮密集,私搭乱建严重,道路狭窄,污水横流,基础设施老化,街区功能杂乱,老百姓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都正街所在的定王台街道党工委书记练大智告诉记者,都正街原本是长沙老街巷,历史文化遗迹较多。2013年9月,芙蓉区正式启动都正街棚改项目,投资1.5个亿,本着不大拆大建的原则,一方面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另一方面恢复街区历史厚重感。如今,都正街焕然一新,恢复了昔日古朴的“身姿”。

  走访期间,一些芙蓉区老百姓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就学看病方便了,居住环境变好了,养老更加舒心了,与百姓民生相关的变化和进步就发生在身边。

芙蓉区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人气很旺

  “真金白银”换来百姓民生的累累硕果

  芙蓉区是长沙市的中心城区,区域面积4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多万,下辖13个街道。作为老城区,芙蓉区商贸业发达,但各种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上访量一度排在全省前三,在民调中排名也相对靠后。

  芙蓉区党政班子认为,要化解社会矛盾,迫切需要俯下身子,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提升辖区老百姓的幸福感。根据辖区实际情况,芙蓉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幸福芙蓉”的发展理念。

  “幸福的内涵很广,但很多时候,幸福感就来自身边一些细致的变化。”芙蓉区委书记梁仲说,“很多人爱提‘小确幸’,意为细微但确定的幸福,对老百姓来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最有获得感。”

  芙蓉区区长于新凡说,芙蓉区坚持民生优先,把8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成果。比如,率先全省实行义务教育零收费和职业教育免费,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省首批教育强区和学前教育先进区;率先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网络;成功创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率先实行全区“社保五险”统一征缴,城乡低保“应保尽保”。

  近年来,老旧小区和农安小区改造是最为芙蓉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民生工程。在芙蓉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和农安小区超过百个,其中不少存在公共设施残缺不齐、房屋道路老旧破损、环境卫生嘈杂脏乱等问题。从2014年起,芙蓉区分三年投入7个亿,从地下管网、路灯照明、燃气改造、环卫设施等10个方面,对这些小区进行提质改造。仅此一项,共涵盖1883栋居民楼,惠及老百姓56119户。

  对于弱势群体,芙蓉区则搭建了“8+1”的制度帮扶体系。“每年仅低保支出、临时救助两项,区里的资金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芙蓉区制定了‘慈善助学’办法,低保家庭的幼儿、高中生、大学生每学年可以享受4000元救助金。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芙蓉区还分年龄段给予高龄津贴,目前全区享受高龄津贴的老人超过9000人。”芙蓉区民政局长黄萍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芙蓉区尤其关注失地农民的就业。人社局长唐宇平说,芙蓉区拆迁户多,昔日的“农大哥”、“菜大嫂”失地以后,就业普遍比较困难。一些人无所事事,还染上打牌赌博、游手好闲等不良习惯。芙蓉区专门建立了失地农民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在中心内的电子屏上,最新岗位、就业信息一目了然;每隔一段时间,中心会开办技能培训班,失地农民可以免费学习家政、维修等技能。

芙蓉区火星街道干部调查民生需求

  走好深改“先手棋”提升保障水平

  政府财力不够,钱从哪里来?群众不满意,干部怎么作为?矛盾纠纷复杂,怎么化解?——近些年来,芙蓉区还认识到,要建立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还必须走好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引导政府以外的社会主体共同发力。

  创新群众工作平台,党员干部问需于民。芙蓉区东湖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辖区内乡村社区交杂,社情民意复杂。过去一段时间,曾因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饱受居民非议,街道干部也因工作不被群众理解而倍感无奈。在实践中,当地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东湖夜话”的基层治理模式:围绕一个问题,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东湖街道党工委书尹卫东告诉记者,“东湖夜话”搭起了民生“大戏台”,街道干部不再演“独角戏”,而是社区居民多方参与“大合唱”。“戏文”则是老百姓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既有群众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的琐碎事、烦心事。自2014年7月举办首期以来,平均每周开展1-2期,目前已经持续开展103期,解决各种民生问题810多个。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弥补政府财力不足。记者了解到,在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过程中,芙蓉区为减轻政府投资压力,决定大胆采用PPP模式选择建设合作人。仅前两年,社会资本就在芙蓉区自行改造或建设停车场共计10处,约2300个停车位。比如,目前已建成区政府机关立体车库,总计机械停车位 324个。九如港地下停车库总投资约1.62亿元,预计总计机械停车位268个。都正街停车场总计机械停车位178个,将按照“定王台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停车场”的模式施工建设。

  推出“圆桌会议”模式,解决涉环保纠纷。芙蓉区环保局长余新春介绍说,在芙蓉区,涉环保投诉一直居高不下,一些屡禁难绝的问题,比如小区内 “小歌厅”通宵营业、噪音扰民,怎么办?芙蓉区环保局的解决办法是召开“圆桌会议”,邀请小区民居、经营业者,社区干部面对面,大伙说烦恼、摆道理、出点子,环保部门则居中裁判。据统计,芙蓉区环保局去年共召开“圆桌会议”50次以上。

  “幸福芙蓉”提供四点执政启示。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幸福芙蓉”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基层科学执政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启示。

  首先,惠民生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民生事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好不好,实不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只有注重细节,从小处着手,真正为民着想,民生工程才能得民心,才会受到群众的拥护。

  “为政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将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带着感情解决好老百姓反映最迫切的民生诉求,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被老百姓感知。”梁仲说。

  其次,惠民生还要转变干部作风,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群众工作直通车”是芙蓉区群众工作的品牌项目,已经实行4年多。记者了解到,在深入开展“民情走访、承诺办事”活动过程中,芙蓉区把各社区(村)群众普遍关心、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汇总成档、列出菜单,实行周调度、月督查,实事办结情况还被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芙蓉区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街道书记表示,通过定期指派街、村干部到背街小巷与老百姓“唠嗑”,面对面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平等直接的沟通,不但使干群之间的一些误解得以消除,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上找到了解决良方。

  再次,惠民生与促发展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相互促进。于新凡说,一些基层干部将惠民生和促发展对立起来,认为抓好民生与促进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这是一种错误的执政理念。就芙蓉区的实践来说,80%的可用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实际上也是促发展的一种有力措施。经济上去了,反过来又为惠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

  另外,惠民生还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在两年前,芙蓉区信访形势还比较严峻,越级上访人次一度排在全省前三。这两年来,通过综合运用“东湖夜话”、“圆桌会议”等工作方法,大量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越级上访大幅下降,2015年相较2013年降低了将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