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发展农机产业,走农机强市之路

02.09.2015  19:25
  耒阳是个农业大市,共有耕地面积92.02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7.26万亩,旱土面积24.765万亩;历年来粮食总播面积保持在130多万亩,总产50万吨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15万亩以上,水稻总产量45.86万吨。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年提高,2014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78.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以上。同时耒阳也是一个农机产业大市,农机企业历史悠久,颇具特色。
  一、当前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耒阳共有5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目前具有一定规模农机生产企业12家,其中9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进入2015年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三家已入驻耒阳市经济开发区,年产值2亿元,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销售额9千多万元,从业人员1200人,其中科研人员74人,上交国家税收300万元。主要产品有耕整地机械、栽植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生物气化机械、畜牧机械等8大类近20个品种,培育了三牛、轻耕、三丰、蔡伦、神龙、湘牛等一批国、省知名农机品牌企业,在全省比较有竞争力的是小型耕整机。“三牛”牌耕整机、“三牛”牌插秧机,耒耕轻型耕田机是全省的知名品牌,产品深受农民欢迎。其中蔡伦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古牛1WGD4.4多功能耕耘机和耒耕轻型耕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轻耕1ZS-23新型单轮耕整机获得了国家和省级“著名商标”。三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三牛”耕整机仍是耕整机产品中唯一的“湖南省名牌产品”,其生产的轻型耕整机产品市场覆盖十多个省市,鼎盛时期我国南方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并远销菲律宾、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其前身耒阳市插秧机厂是世界第一台插秧机生产厂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但伴随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需求逐步趋向大型化、信息化、科技化,我市农机生产企业产品市场逐渐疲软,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面临的困难及其制约因素
  (一)农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人才馈乏。在现有的5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仅有12家,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6家,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只有8家。一是规模小、发展潜力不大。全市农机企业除“耒阳市三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耒阳市轻型耕整机制造有限公司”稍有公司形状外,部分企业堪称机械“加工厂”式公司或“小作坊”式生产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不能适应规模化发展。二是布局分散、难以集约发展。除耒耕、美奥特、兴农牧业、蔡伦4家规模较大企业位于开发区园内以外,其余企业基本分布在市中心及周边乡镇,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意识差。三是作坊生产、人才馈乏。较大部分为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员工人数不到20人,在调研的12家规模较大企业时,发现近800名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3%,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直接影响着农机工业发展后劲。
  (二)农机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创新力不足。多数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过于单一,只有1至2个品种,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上世纪,我市机械工业企业主要有国有制企业耒阳插秧机制造厂、耒阳市机械厂,集体制企业耒阳市第三机械厂,民营企业耒阳市轻型耕田机厂等,国有企业耒阳插秧机制造厂独挑我市机械工业大梁,带动了我市民营农机制造企业的发展,除耒阳市轻型耕田机厂外,近年我市又涌现几家民营农机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发展至今,主打产品均为小型耕整机及小型插秧机,近两年受我国南方农机产业高速发展的冲击,已逐步出现出核心竞争力减退、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如小型耕整机、插秧机等产品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收割机还没有一家企业生产。同时,多数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还缺乏高、精、尖科技人才,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升级潜力较小,而且不少企业法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发展战略眼光。
  (三)用地难、融资难制约农机产业发展。用地、融资、国家扶持是农机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对农机企业的调查摸底中,企业反映最多是用地、融资、服务机构少等问题。如:振兴农业机械有限公司2012年上交市开发区300多万元征地款,征地用于新建厂房,至今未得到落实,导致厂房不足,无力承接大的订单,扩大再生产受到了制约。三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租用花石部队场地生产、三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插秧机厂)位于我市金南居委会内,由于厂房处于市中心,公司欲将工厂搬迁到开发区去新建生产厂房,两家均找不到更好的发展地块,制约了企业发展。同时,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苦于资金缺乏,金融支持不到位,规模扩大难。
  (四)共性产品生产重叠,恶性竞争循环加剧。耒阳目前的诸多农机生产企业中,有若干小企业是从几个大的农机企业衍生而出,这些小的企业因为人员、技术等都是大企业的衍生品,因此生产出的产品大部分都雷同或相似,造成多种产品重复生产。由于市场竞争无序,诸多企业为了各自的发展空间,竞相压价、无视机械产品质量,优化购买机具门槛,同行恶性竞争手段百出,致使市场失序。
  (五)专业研发人才断链,产品研发跟不上市场。部分农机企业存在人才团队、工艺材料、品质提升、创新资源、发展能力等“瓶颈”问题。仍缺乏全面突破的有效举措,造成向高端产业发展困难、低端产业艰难支撑。产业技术基础薄弱,专业化程度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少。离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链形式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全面提升。就专业机械制造工人而言,没有与机械院校签订人才引进战略,用人机制大多是请社会闲杂工或稍微懂点焊接技术的工人来组装农机产品,至于产品设计就更谈不上了。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产业竞争已经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产品工序更加细化,上规模的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上游产业链,而耒阳的企业目前绝大部分产品部件都是购置外企。一是成本价格高,二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企业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对农机企业来说,谁首先突破发展的“天屏”,谁就有可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六)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慢,粗放型加工生产模式严重。发展节能型农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趋势,但耒阳的农机企业生产的产品仍旧是很多年前的旧产品,大部分产品依然是小型耕整机和插秧机,无一家企业生产大型的产品。大型拖拉机、收割机都是企业望尘莫及的事。目前湖南省已出台诸多扶持促进农机企业走整合道路的政策文件,目的就是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农机企业,目前全省农机生产企业做的较好的是双峰农机产业园,年产值达32亿元,而耒阳产值约2亿左右。
  三、农机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赶上全国农机产业第二个发展机遇期呢?这是摆在耒阳农机产业发展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亟需找到可行的措施和对策。在深入农机企业实地调查,召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手等多层次的座谈会的基础上,广开言路、问计问策,提出整合农机生产企业,推动企业合作,增强互补、共享资源、创造耒阳农机品牌,壮大市域经济,走农机强市之路。
  (一)领导重视,创新思路,筹建现代农机产业园区。各级领导对农机高度重视是做强农机产业的关键,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市四大家领导对发展农机产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让领导乐为农机产业鼓与呼,对农机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筹”;建议成立以市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农业、农机、林业、国土、商务等部门参与的农机产业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制定农机政策措施,建立农机产业推进机制。按照省产业园区办、省农机局《关于开展我省农机产业园认定工作的通知》(湘园区办[2013年]15号)文件精神,借鉴双峰县委政府提出的“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大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发挥我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纵贯南北,320省道横跨东西,客货运输十分便捷的优势。在全市扶持3-5个农机工业龙头企业,选择8-10个特色农机产品,从技术改造、科研开发、示范推广、累加补贴、自营直销、计量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筹备建设1个农机工业园区。将全市分散的农机生产企业全部引入园区中,并在园中将科研、维修、农机市场、农机驾驶培训学校、农机服务中心抱团入园,共享资源、信息、技术成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科研支持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并利用招商、贸促等有效手段,扩大园区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规定外地农机工业企业在我市建立制造基地或与本市企业联营生产农机产品,与本市农机工业企业享受相同政策。吸引国内知名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入驻,推进农机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机制造业、现代农机物流业及农机售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完全可以打造出以耒耕、耒插为支柱的特色农机产业园。
  (二)瞄准市场动向,研发特色农机产品。重视市场动向,不断地研发新型农机,是做大做强农机产业的不竭源泉。要以我市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研发中小型多功能耕作、灌溉、播种、植保、收获、加工等机械,重点开发耕整地机械、栽植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生物质成型和气化设备、畜牧机械以及丘陵山区适用的小型机具等,推动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特色农机工业产品。一方面要对现有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耕整机、插秧机等产品不断更新改进,降低成本,促使产品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要盯住我市油茶特色产业,紧扣油茶林垦覆、采摘、烘干、脱壳等这一机械化薄弱环节,走校企联合科研开发之路,邀请科研院校的教授来耒阳开展实地调研,争取尽快,开发出一套油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将耒阳油茶推向新高。第三方面是要配合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决策,在研发推广红薯机械收获技术上下功夫,开发红薯产业的播种收获特种机械。
  (三)鼓励农机科技创新,提升农机产品质量。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将农机科技创新纳入我市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同省、市两级农机科研院所的联系,尽快建立耕、种、收关键环节作业机具实验室和产品试(检)验基地。鼓励企业建立农机技术开发中心和研发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新产品,并优先安排农机企业技术挖潜改造项目。鼓励扶持民办农机科研组织和个人开发研制新型农机具,充分尊重和保护农业机械发明人的科研成果。鼓励对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组织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机化技术,加快推进农机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科研协作攻关机制,育种、栽培模式等农艺科研要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适应性,使农机新产品研发进一步满足农艺标准的要求。特别是要实施农作物标准化种植,统一规范行距,为收获机械普及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按照国家农机产品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建立农机制造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查。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提高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农机产品质量。
  (四)构建现代农机流通、维修、服务体系。要开发我市现有的几大市场潜力,培育一个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同时要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
  (五)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和实用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做大做强农机产业坚强有力的支撑。为了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市政府可采取“特需特办、特才特编”的措施,逐年引进1-2名企业发展急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委组织部可按“三联三促”方式每年从科技、经信、农机、财政、商务等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入农机生产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进一步激活企业的生产资本、生产技术与劳动者等生产要素;对热爱农机,确有培养前途的在职人员,可采取企业出一部分、财政从工业发展资金或其他财政渠道出一部分费用的方式,定期选送部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学习,壮大企业农机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可利用国家银河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各类工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
  (六)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用好用活用足农机补贴政策,抢抓中央购置补贴资金充足机遇,激发农户及经营组织购买和使用先进、实用、高效、环保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主力军的作用。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七)大力发展农机服务实体。按照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粮食生产中主力军作用。要借助省政府实施“百千万”工程东风,及时调整地方扶持政策,把地方累加补贴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机专业大户、乡镇农机站等基层农机推广组织及村组、农机企业等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领办、创办和组建农机合作社,有效解决目前我市因农村劳动力外出等原因带来的土地“抛荒”和“双改单”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指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土地流转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金融服务“三农”平台,有效盘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链,帮助农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并依法加强对合作社的生产、安全进行企业化管理,确保被扶持合作社营运规范,健康成长,推动我市农机合作社向规模化、规范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