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浏阳一老师扎根基层教育33年: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19.09.2016  19:41

黄启龙课间与学生交流。 华声在线9月9日讯(通讯员 卢义 徐华珍 石自行 记者 龙腾)从距离浏阳市区40公里的金刚镇出发,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再驱车12公里,来到海拔高达1000米的罗霄山脉中段——九岭山脚下。这里层峦叠嶂,遮天蔽日,有闻名三湘的佛教圣地——千年古寺石霜寺。金石完小,就坐落在离石霜寺不到1公里的大山深处。 33年前,当时的庙宇大多废弃,孩子们在石霜古寺里上课,几十个学生吃、住、学都挤在寺里一栋不到300平方米的平房里,采用复式包班教学。谁也不会想到,33年后的今天,走进金石完小,是干净整洁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塑胶操场……孩子们朗朗的书声、纯真无邪的笑声在大山深处回响。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坚守在这大山深处33年的现任校长黄启龙。 坚守大山33年 黄启龙出生于教育世家。1962年,他父亲退伍回乡,改造石霜寺,兴办石庄小学,其母也于1967年开始任教,拿到的是每天10分的工分报酬和每月5元钱的补助。 1983年,黄启龙高中毕业了,当时他是绵延数十里大山中唯一的高中生。浏阳招聘乡镇干部,亲朋好友纷纷劝说他报考,但当他看到山区孩子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做出了一个被人视为“傻子”的决定:投身于山区教育事业,当一名代课老师!1993年,位于金刚镇镇中心的文昌阁学校校长找到已转为民办教师的他:“到我这来吧,别总待在深山老林里”。但他放心不下山里几十个孩子,再次选择做了众人眼中的“傻子”。 由于学校过于偏僻,几乎没有老师愿意来,每临近开学,黄启龙就犯愁了:还有两个班没人教,怎么办?怎么办?1992年,他力劝做花炮的妻子改行,做代课教师。妻子极力反对,后经过他软磨硬泡,妻子终于答应了,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24年来,至今仍每月拿着1000元的代课教师工资。如果同做花炮比较,妻子的“经济损失”太大了,但让他欣慰的是,妻子一旦执上教鞭,就很少抱怨,并且教学成绩优异。1996年,他又动员妹妹代课,直至2003年。 一直以来,由于人手少,黄启龙都是超负荷地工作,每周20多节课,校长、教育、教学、后勤都是他承担。 1989年,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孩子半岁后的一天,突然发起了高烧。妻子说:“送县城医院吧”。但他们去了医院,两个班的孩子怎么办?“先找当地医生看看,周末再去吧”。 等他周末送至离家50多公里的浏阳医院时,医生告诉他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孩子已全身瘫痪,不能言语,面对如此结果,夫妻俩顿时泪如雨下、心如刀绞…… 但学校还有几十个孩子等着他们,夫妻俩只能强忍悲痛,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一边挤时间照顾残疾的儿子:每天喂饭、换尿布,整整坚持了23年!孩子不幸于2012年离开人世。 为了更好地兼顾工作和家庭,黄启龙带着妻子、女儿、瘫痪在床的儿子一家四口住进了学校,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狭小房间内,做饭、洗漱、办公全在里面。 2012年,女儿大学毕业,他又耐心劝导女儿参加教师招聘考试,一心希望其能继承自己的山区教育事业。 2013年10月底的一个周末,按理黄启龙应在家休息,但小学生艺术节在大瑶举行,他得亲自带队参加。忙碌了一天的黄启龙已是满身疲惫,在骑摩托车回家的路上,他不幸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车祸,黄启龙入住浏阳市人民医院,抢救手术做了6小时,术后昏迷7天不省人事。死里逃生的黄启龙住院两个月零一天便要求出院,身体的折磨并没有削减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他仅休息了一个寒假,次年开学便继续当校长,执教六年级语文,每周18课时。虽然领导、老师百般劝说,让他多休息、少上课,但他总说“孩子快毕业了,不能耽搁”。这股“傻劲”仍随岁月俱增。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对于山区学校,师资紧缺是最大的问题。2000年前,都是黄启龙和他年迈的父母、妻子撑起整个学校,被称为“一家班”学校。 2000年,这个山区学校终于盼来了上级分配的4名教师,但工作一年后因工作需要都调走了。 2009年,他从外地招了2名代课教师,吃住都在自己家里,当儿女一般看待。黄启龙的诚意感动了他们,其中一名老师留了下来,现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另一位老师虽离开了,但仍常来学校,“黄校长视我们如家人,这份情,要永远铭记”。 2011年,市教育局开始较大规模招聘教师,每年有1-2个新老师分到金石完小。盼来了年轻有文化的新鲜血液,黄启龙替山区的孩子感到高兴,但他深知学校各方面条件远不如同乡镇其他学校,很害怕学生会失去这些优秀的老师。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他们:学校没有宿舍,黄启龙便把他们带到自己家中吃住;千方百计办好食堂伙食,让老师们吃好;帮他们争取好的学习培训机会。 目前,学校有7个老师,其中3个代课老师,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师资队伍暂时比较稳定。但由于山区条件的局限, 他仍为学校未来师资深深担忧。 山区学生家长是热情而朴实的,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大懂科学方法,很多家长没有时间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 33年来,黄启龙走遍了山区角角落落,哪个孩子妈妈爱打麻将,哪个孩子爸爸脾气暴躁,他都了如指掌……。一有空,他就这家坐坐,那家走走,“你的孩子性格内向,要多鼓励他”,“你家孩子最近上课总开小差,要多关注她的心理”。就这样如春风化雨般,他将教育浸透到每个家庭。 五年级的肖敏同学,母亲双腿残疾,为了生计,父亲每天外出打工,很少过问孩子生活与学习。孩子经常缺课,很多时候都没有吃早餐,衣服破破烂烂,在学校不跟同学玩,常常一个人趴在课桌上流眼泪,一点都没有同龄孩子的欢乐。 黄启龙留意到这个情况后,时常拉着孩子的手和孩子交流:“今天吃早饭了吗?和黄老师说说今天最高兴的事”,“张凤,和肖敏一起玩游戏,放学后和你一起做作业”。 他的悉心关怀,让孩子感受了温暖,孩子变得开朗、乐观了,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上世纪90年代,山区里仍有不少交不起学杂费的孩子,黄启龙不忍看到孩子就此辍学,即使自己工资低,要照顾生病的儿子,供读书的女儿,他仍然帮不少贫困孩子垫付学杂费,让他们尽可能多读点书。官国其、巫先凤、詹昌庆一说起黄启龙就是满满感动:“没有黄校长的帮助,我们根本完成不了学业。” 33年来,黄启龙将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打扫卫生、修剪花木、维修水管、更换玻璃、修理课桌、上山砍棕叶、竹条,扎扫把……,凡事亲力亲为,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学校的勤杂工。 在当地,在学校,一提起黄启龙,老百姓和师生赞不绝口:“他是个大爱校长、全能校长,一头老黄牛!”。 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金石完小一直是金刚镇条件最差的学校之一,斑驳的墙壁,拥挤的食堂,泥泞的操场、匮乏的功能室……,根本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一所合格化学校,又成了黄启龙瘦弱肩上的另一个重担。 2011年,他抓住国家均衡发展教育、创合格学校的大好政策,开始四处奔走相告,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合格学校创建。为了让教育局领导充分了解学校的现状,黄启龙多次写报告,并带上学校照片,到领导办公室详细汇报学校的情况。因离家较远,又没有车,好几次,他都借住在城里亲戚家,第二天一大早就守在局长办公室门口,局长被他这种精神感动了。 2013年车祸住院的日子里,他不顾医生的反对,珍惜难得的医院离教育局近的机会,到病情稍微好转后,多次从病床上溜了出来,到教育局跟领导汇报学校创建情况。并多次邀请教育局、金刚镇镇政府、金刚中学领导亲临学校实地察看,同时鼓动村领导积极展开学校扩改建设,配合村上协调征地。 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原来仅占地两亩的校园面积扩展到5000平方米,新建一栋教学综合楼,配备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阅读室、电脑室等功能室,为了让孩子们尽早搬进新教学楼,黄启龙没有休节假日,坚守工地,监督质量,催赶进程。 2015年,金石完小在全镇小学中率先安装班班通,师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 为了改善学生吃饭与老师住宿问题,黄启龙又四上教育局、规划局、工务局等部门,描绘学校食堂、教师周转房建设蓝图。 2016年,一所办学条件俱全、校园环境优美的山区完小在佛教圣地——千年石霜古寺旁崛起。校园里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老百姓仰望着它,都说是黄校长的功劳。 “每看着一个个孩子从大山深处步入更高学府,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说。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609/20160909171325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