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迹大球泥 旷世珍藏瓷

13.11.2016  00:16


大球泥原料(剖面图)


大球泥


滕召华(左一)拜访陶瓷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夫妇

  湖南新闻网长沙11月12日电 题:绝迹大球泥 旷世珍藏瓷

  记者 邓霞

  瓷器是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一个充满文化想象力的符号。作为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湖南醴陵制瓷历史可上溯到东汉,并以其独特的“釉下五彩”工艺享誉海内外。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醴陵都担负着为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机关专制瓷器的任务,其中1974年为毛泽东主席专门定制的生活用瓷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在收藏界被称为“主席瓷”或“毛瓷”。

  业内都知晓,“毛瓷”的诞生除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精湛工艺外,还在于其至关重要的核心材料——有“泥黄金”之称的大球泥。

  位于省会长沙的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就是以大球泥的研发及利用、高端艺术瓷创作及营销等为主的专业陶瓷文化公司,其核心竞争力是仅存于世的上百吨极品制瓷原料大球泥。从2012年成立至今,该公司以高端艺术市场的需求为目标,推出一批批可媲美“毛瓷”的高端精品艺术瓷,再现湘瓷精品的璀璨光芒。

   大球泥的发现与形成

  大球泥系伟晶岩风化的残余物,矿石名为高岭土。它不是处在地层表面,而是深藏在湖南原怀化、黔阳和溆浦三县交界的雪峰山脉的岩石层下,由若干万年前古代火山爆发出的花岗岩体分化而成为球状体。

  大球泥最早显露于世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当时,雪峰山战役中,国民党部队为阻击日本侵略者攻占芷江机场,在雪峰山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建造了曲折蜿蜒数十公里的战壕。这也让原本长期隐藏在雪峰山脉岩石层下、过着地下生活的“大球泥”露出真容。

  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质工作者在雪峰山脉再次发现“大球泥”,并尝试将其用于制作瓷器。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后,终于研制出了合理配方,成功的将大球泥作为主要原料应用到制瓷上。由于大球泥粘度好、质地白,所以用它烧制的瓷器釉面温和润泽、画面清新雅丽、富有水分感,给人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美中藏秀,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艺术效果。

  大球泥通体耀眼雪白,皆成蜂窝状分布,状如鸡鸭孵蛋,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一个一个紧密地聚集于一个框状的矿体中,故被人称之为“大球泥”,是世上极为稀有的非金属矿石。

  对于大球泥的形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介绍说,大球泥呈球状分布,其形成一个是与伟晶岩有关,一个是要具备风化的地质条件。太过了,就风化成散状高岭土了,如果风化不足就是长石了。由于苛刻的地质条件,所以不太容易形成大球泥。“我们找过类似的矿,但找到的品质都没有大球泥那么好。

  更为稀奇的是,每个大球泥中心都有一个内核,杂质聚集中间,四周通体雪白,需去掉内核方能制瓷。

  对内核的形成原因,地矿专家都很费解,至今仍未解密。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童潜明曾表示,花岗岩中的长石风化而成高岭土,而为何其他矿物消失不见,从外到内凝成球状形成大球泥?大球泥除了矿物之外还有许多不可知的微量元素……这诸多奥秘都彰显着大球泥的独特神奇。

   曾为“毛瓷”专用原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醴陵使用大球泥为原料制作的“国宴瓷”和“毛瓷”,将大球泥优于其他高岭土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得主张守智曾这样评价用大球泥做出的陶瓷艺术品:用大球泥做出来的陶瓷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国宴瓷”和“毛瓷”制作上的应用,更是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发挥到了极致,风靡国内外。可以说,没有大球泥就没有醴陵“毛瓷”。

  其实,早在1958年,大球泥就与“毛瓷”结缘。当年4月,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和群力瓷厂,以大球泥为主体,结合长石、石英做成的胚体,试制成功了“胜利杯”供毛泽东主席专用,也由此开启了醴陵瓷业的新篇章。

  1964年,醴陵瓷厂接受了建国15周年国宴瓷的任务,开始真正开发利用大球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原所长李维善撰文回忆:“1963年12月上旬,我在北京得到任务后,回长沙向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报告,书记十分高兴,并强调道:一定要把最好的瓷泥原料用上。我回答:最好的瓷泥原料在洪江,但由于送样来研究所化验才发现不久,没来得及去矿地探看。张平化书记了解后,随即派车随我出发前往雪峰山,在洪江瓷厂时任厂长朱国雄的帮助下,顺利取得了大球泥。

  李维善回来后,迅速改变配方,经过大半年的紧张生产,最后国宴用瓷共计57个花色品种20余万件瓷器于1964年8月胜利完成,并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5周年献礼。大球泥就此成为之后国家用瓷、国家礼品瓷、毛主席生活用瓷的“特供材料”。

  1974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再一次回到故乡湖南,在省委接待处九所的六号楼住了114天,是他历次返乡住得最久的一次。当时年已耄耋的毛主席,手有些抖,已不适合再拿重物。时任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的萧根如,基于对毛主席的关心与爱护,提议让醴陵重新烧制一批轻巧的瓷器。

  为了完成这批最高规格的瓷器制作,从设计到选材配方、颜料配制、入窑烧制,各个环节都有专家与领导严格把关。选用何种原料才能让瓷器的质量、白度、透度和美观达到极限,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

  通过层层筛选和试制,参与“毛瓷”制作的工程师们一致认为大球泥是最好的制瓷原料。当时湖南省轻工业厅的领导也一致认同这一看法。基于此,萧根如与制瓷团队一起去到了雪峰山,将两百余吨大球泥运回醴陵,经技术人员反复研究、配比、生产,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毛瓷”终于烧制成功。

  萧根如最后从烧制成功的上万件成品中精选了上乘佳品40件瓷具带走。这批瓷器也一直伴随在毛主席身边。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意义,这之后,醴陵再也没有生产制作主席瓷,1974年的“毛瓷”既是精品,也成了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