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组建漂流圈 荡起双桨保护浏阳河

09.02.2015  13:32

  周晓明(左三)和漂流爱好者一起建起了圈子,通过这一运动共同关注和保护浏阳河。长沙晚报记者 石祯专 实习生 肖晓晴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实习生 罗雅琴

  当长沙城东的浏阳河还笼罩在雾霭中,昨日,在湖南农业大学南侧的浏阳河滨江风光带,扛着橙色独木舟(又称海洋艇),教师周晓明在圈友们的合力帮助下,穿过正在施工中的绿化带,来到浏阳河边的一处简易平台。在这里,一周一次的浏阳河漂流“”生活即将登场。殊不知,如此“”生活已成为周晓明和漂流朋友圈成员的生活常态,“这样的环保漂流方式,既能了解浏阳河的情况,又锻炼了身体,也交了朋友。

   漂流

  看上去简单划起来并不容易

  “一、二、三,看哪一组划得快!”在浏阳河水域,一番下水前期准备后,周晓明和圈友们在呐喊声中展开了一周一次的漂流联谊赛。从独木舟到救生圈再到折叠小坐凳,漂流朋友圈配备很专业,而现场展示的浏阳河环境保护自制宣传册,展现的则是圈友们保护母亲河的执着。

  记者看到,橙色独木舟呈梭镖型,一头高高翘起,舟身分为两舱及一舱式,一次能坐1到2人。“这种独木舟属于硬艇,也叫海洋艇。”周晓明介绍,相较于皮划艇等软艇,硬艇速度更快,更加轻便。说话间,只见周晓明穿好救生衣,双脚并入舱蹬上踏板后,与另一名圈友相互配合,双手托起桨在河岸借力一推,独木舟便朝着河中快速划去。

  “现在河水比原来好多了,很少看到油污,也难闻到异味。”贴身感受浏阳河近年来的变化,作为“圈主”,周晓明一脸欣慰。“将双手平行向下,一侧的桨向前拨,一侧的向后划。”划艇中,新老圈友们也不忘一起切磋“漂艺”。其实,看上去简单的划艇真正划起来并不容易。如何直行,如何掉头,划桨自有讲究。一时间,河面上涟漪阵阵,划水声伴随着欢笑声,浏阳河热闹起来。

   故事

  垃圾堵塞航道动员学生老师入“

  周晓明是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老师,“我从小喜欢漂流,7年前在浏阳河一次漂流中,当航道被垃圾堵塞漂不过去,我心里真的很难受!”由此,“保卫浏阳河”的想法在他心中暗暗形成。

  2009年,在周晓明提议下,一个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浏阳河流域生态情况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的课题小组在湖南农业大学成立,课题组由周晓明发动学生志愿者组成。此后,周晓明买来皮划艇和独木舟,经常利用节假日,有时一个人,有时带着几名学生志愿者,从浏阳河源头开始一段一段往下漂流,用相机记录沿河的污染实况,为浏阳河环保与生态状况建立观察档案。

  2011年,周晓明发起组建了“母亲河之子漂流队”,通过漂流平台壮大浏阳河环保力量,发动身边学生、老师和社区居民参与。去年,周晓明组建漂流朋友QQ群,随后又组建漂流朋友圈。

   交流

  每周一次漂流期待更多漂友加入

  如今,漂流朋友圈成员既有50多岁的老师,也有不到10岁的孩童。每逢周末,漂友们呼朋引伴,来到浏阳河一“”为快。抱团而行让他们感慨,漂流不仅对锻炼身体大有帮助,更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保护浏阳河。

  “漂流在国外是常见的户外运动,在我国找到适合漂流的水域非易事,河流被污染正在将这种空间缩小。”作为漂流朋友圈的一员,有过出国经历的陈信波教授深有感触。53岁的他是周晓明的同事,同样非常关注浏阳河的环保。组建漂流朋友圈以来,只要周晓明一声召唤,陈信波便会携妻带女,与其他成员结伴漂流。

  前不久,周晓明和“漂友”又组建了名为“绿星户外”的漂流群号,他希望通过每周一次的定期漂流,宣传保护浏阳河的理念:“大家在感受漂流的欢乐之时,多去关注母亲河的环境保护。”如果你也是漂流爱好者,不妨加入漂流朋友圈(QQ群422681363),为保护浏阳河献计献力。

   圈点评

  圈主周晓明:“爱一条河,就当亲近她,拥吻她,为她付出可能付出的一切!”这是我大学时期读过的诗句。组建漂流朋友圈,就是为母亲河而来。浏阳河的“”字是清澈、明亮的意思,希望她早日恢复明净、美丽的面貌,重新向世人呈现母亲般温暖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