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味美但易致肥 科学瘦身:怎样吃才不长胖

09.06.2016  16:30

漫画/吴志立

  指导专家 蔡华,湖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及营养科护士长,高级营养师、湖南省营养健康理事、中华护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护理研究委员会委员。

  近日,“梅花落”(网名)在长沙晚报健康吧(长沙晚报“健康”版微信公众平台)吐槽:夏天来了,所有的肥肉都在蠢蠢欲动,真想一巴掌把它们扇到别人身上去。端午节到了,我想吃粽子,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怎么吃才不长胖?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级营养师、湖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及营养科护士长蔡华稍带戏谑地表示,“所有长在身上的肉,都是因为不会吃而积累的业障”,粽子的热量非常高,会不会吃非常重要。

  粽子致肥指数高,

  食用关键词“加热、喝茶”

  “粽子大多是用糯米做的,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致肥指数相当高。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含米量为一碗左右,热量约500卡路里。”蔡华介绍,“女性一天最好不要食用超过3个,男性不要超过5个。”

  具体来说,吃粽子有以下几个食用要点,其中的关键词为“加热、喝茶”:

  1.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不能配冷饮,否则容易让糯米凝固,不易消化。

  2.吃粽子宜搭配白萝卜。白萝卜具有清爽理气利湿的作用,吃粽子的时候搭配食用,可以促进消化。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吃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3.吃粽子可同时喝茶,有助消化。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可配薄荷茶或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特别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可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

  4.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多吃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5.不少人在吃完饭后把粽子当甜点吃,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粽子由糯米做成,黏度高、难消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相当于一碗米饭。如果吃了米饭就不要再吃粽子,如果要吃粽子,请别去碰米饭、面或馒头。

  粽子虽然味美,但也有“禁忌症”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除了是食品更是一种文化,曾在2012年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美食之一,让人垂涎三尺。但是蔡华提醒,粽子虽然味美,但也有“禁忌症”。

  首先,下面3类人群不宜多吃:

  1.有胆结石、胆囊炎或胰腺炎者,不要吃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如肉粽、蛋黄粽等。

  2.热糯米本身虽然好消化,但和油腻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黄等,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感觉不舒服,另一部分人则容易上火。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宜选清爽的小枣粽子,不宜配太油腻的菜。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来说,不宜配促进身体发热的牛羊肉类、油炸食品和过辣的菜。蔬菜、豆制品和不油腻的鱼类最宜。

  3.孕妇不宜多吃,因为每只咸蛋含有盐10克以上,吃多了极易造成孕妇水肿。

  第二,下面4类人群不宜食用粽子:

  1.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粽子,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3.胃、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

  4.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