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不同年代的“六一”

02.06.2015  00:11

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我们看在眼里:充足的物质保障,多得装不下的关爱以及上不完的兴趣班......;六一,在记忆里,祝福语永远跟随两个字,那是“快乐”,这原本就是童年的底色。新中国的六一儿童节始于1949年,让我们透过不同年代的采访对象的讲述,或是学校存档的老照片,一起去回望不同时代的童年。 

上个世纪60年代红色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讲述人:刘其祥

身份:小学校长

1957年出生的刘其祥,亲历了上世纪60年代末的儿童节,浓重的政治色彩让他记忆犹新。六一儿童节,必不可少的是评优选好,“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红小兵”“劳动积极分子......在那个年代,想获得一个珍贵的奖状除了学习好,最重要的还是要思想好、表现好,家庭成分好。能当上红小兵曾是他们那代少年儿童的光荣和梦想,刘其祥回忆,那时的红小兵相当于如今的少先队员,学生们可以不要糖果不要玩具哄着,也要争做毛主席的红小兵。在六一那天,经过挑选的红小兵是要进行红缨枪队操表演的,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一人一杆木制红缨枪练习刺杀队操,一瞬间,操场上杀声震天,围观的学生则阵阵艳羡。

那时候没有电视看,过六一表演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唱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歌,节目也和现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三句半、快板、对口词这类的民间传统曲艺表演。刘其祥就曾跟小伙伴们表演过三句半,开场词至今他还记得“我们三人走上台,敲锣打鼓唱起来,还差一人怎么办?”“嘿嘿,让我来”......

如今,上世纪60年代过六一的儿童一般都近花甲之年了,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红色的一代。物资的贫乏没有影响他们童年的快乐,他们时刻深记着: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换来的,我们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上个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的年代,六一却隆重而朴素

讲述人:郑伟胜

身份:警察

出生在六十年代末期的农村孩子们,大多都启蒙迟,没有进过幼儿园和学前班,能够从一数到二十就直接进小学一年级。郑伟胜七岁开始上学,正赶上“文革”结束,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还很低,却是全国空前重视教育的大好时期。“六一”在他记忆中是隆重而朴素的。

说其隆重,主要是思想上的重视。一些家长会早早为孩子们准备过六一的新衣和零食,那时候郑伟胜最大的愿望是家里给他做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再系上红领巾过六一,神气!“可惜,家里穷,直到五年级毕业,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回想起来郑伟胜仍遗憾无比。带刺的黄瓜、炒熟的黄豆、豌豆,那个年代而言这些家中最好的“零食”,都是六一专属的“美味”。看一场电影,在那个年代算是件非常稀罕的事了,郑伟胜记得有一年六一,学校放了一部电影——《十天》,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参加革命的故事,当时观影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看得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说其朴素,是物质条件的简陋。一般学校的椅子都是自家带来的旧木椅,也没有礼堂,六一庆典都是在泥巴操坪搭几张课桌,插上几面红旗,便是主席台,有些活动还要挂毛主席和华主席的画像,“那时候写作文第一句话都是:在英明领袖华主席的领导下,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那个年代特有的回忆,让郑伟胜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忍俊不禁。

郑伟胜觉得,那时候他们承载着老师、家长的希望,没有现在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迎来送往,精神是丰富的,学习是快乐的,老师也是最受尊重的。学生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跃过“农”门,考上大学,实现自我价值。

                               

上个世纪80年代迪斯科和现代舞出现在六一节目单

讲述人:刘娟

身份:教师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刘娟刚刚参加工作,在红花乡中心学校任教。在她的记忆里,当时国门初开,她所带的第一批学生赶上了历史巨变的十年,可以说是一点一滴地感受着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入了国内,比起60后、70后的物质匮乏,80后幸福许多,从零食、玩具到书籍,比起之前的几代,都有了质的突破。刘老师回忆,那时候六一儿童节,如果能得到几毛钱,在炎热的天气里买根老冰棒吃,对孩子们而言也算是奢侈的享受了。

那个时期学生的活动也丰富起来,六一的游艺活动节目较以往发生了变化,歌舞类的节目开始增多,三句半、快板这样传统表演渐渐退出了舞台,最大的不同大概是迪斯科和现代舞出现在了六一的节目单上。80年代末,正赶上国际间迪斯科音乐风潮的末期,这种张扬年轻人自我、解放身体的音乐形式成为了年轻人的时髦之选,《阿里巴巴》这样的迪斯科歌曲旋律几乎街知巷闻,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全国上下都在学迪斯科,所以在学校的六一文艺汇演中,迪斯科也成了保留节目,往往演出时能让全校为之疯狂。

 

上个世纪90年代那年六一,打弹珠、收科普书讲述人:程思远身份:北漂族

       

1996年,程思远读小学五年级。每到六一将近的日子,程思远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掐着指头数着日子盼着儿童节的到来。通常在六一这天,学校会组织文艺汇演,大家一起穿着校服、戴红领巾,整齐的坐在操场看节目。上午学校组织的活动结束后,下午就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程思远觉得,六一最珍贵的就是下午那半天的假期,没有作业,可以和小朋友们到处玩,家长在那天也不会怎么管,放肆地玩、放纵地笑。

那半天假期里,程思远特别喜欢约上小伙伴打弹珠。打弹珠有许多种玩法,一种是弹珠先进洞可以“吃”另外的弹珠,或者另外的弹珠连续打中洞内的弹珠三下就算赢了,弹珠就可以归为己有。

男孩子们玩起弹珠,常常就会忘了父母的叮嘱,因为打弹珠的姿势特别,一般是单膝跪地,有时也需要趴着才能打出完美的一击,回到家里的时候,裤子都是脏兮兮的,有时蹭破了还得补起来继续穿。为了裤子,程思远没少挨过妈妈的批评。那些六一节,程思远除了和小伙伴打弹珠,还会收到父母送给他的节日礼物——《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书籍。可惜长大后,这些书早已被丢得不知所踪了,但看书时的那种痴迷,如今回想起来还是特别心动。

 

潇湘女性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本站文章,请联系本站,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