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闹市租房度晚年 九旬老兵呼吁为战友立碑

01.09.2015  10:49

今年90岁的曾绍信老人系中国远征军一员。本版图片均由酷暑色摄影志愿者团队拍摄

98岁的陈先役老人在今年摔伤了腿,很久没穿新鞋的他,穿上志愿者送去的新鞋高兴地说:穿着蛮好!

叶菊明老人已经90高龄,身体依然健朗

志愿者的到来,让91岁的章伟老人想起了惨死在日军枪下的弟弟

华声在线8月31日讯(记者 李昆励)70年前,他们为保卫国家抵御日军奔赴战场上阵杀敌。70年后,他们隐居市井,犹如一颗平静的水滴,安然地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湖南万鞋云商展览有限公司联合华声在线举办了“万鞋云商·暖足暖心” 中秋节老兵慰问活动,为抗战老兵们送上一双定制鞋、一盒月饼、一箱牛奶、一个杯子。

请一定帮我呼吁,为在岳麓后山抗击日军牺牲的128名战友们立纪念碑!”尽管已经91岁高龄,章伟老人依然惦记着当年为国捐躯的战友们。百年岁月风雨沧桑,当战火与硝烟都已飘散在时间的长河中,唯有千秋家国依旧在老兵们的心中……

期盼:为一百多名牺牲的战友立碑

岳麓区枫林路,91岁的章伟老人孤身租住在一间不足50平米的民居内,儿女在动荡中失去联系,行动不便的老人全靠邻居和保姆照顾。

父亲在武汉会战中阵亡、弟弟被日军打死,母亲不知去向……从13岁开始,与日本侵略者的国仇家恨贯穿了章伟的大半人生。

70年后的今天,时光的流逝并未抹去苦难的记忆。

那个年代,年轻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的到来,让老人想起了年仅17岁无辜枉死的弟弟,眼眶里泛起了泪光。“弟弟就是因为穿了一件黄衣服,被日军误认为是抗战士兵开枪打死了,我母亲也因此下落不明,至今都不知道死在哪里……

从此,19岁的章老投入特别行动队,在长沙、湘潭、益阳、汉寿、沅江、华容和日军打游击。他曾目睹了岳麓山战场的惨烈:“当年在岳麓山后山,100多士兵和日军肉搏,全靠刺刀和身躯奋战,100多人全部阵亡啊!

日军投降消息传来时,章老所在部队是第一支抵达长沙城内的国军队伍,进城后却发现居民们没一个敢放鞭炮庆祝的。“他们都是被日本人吓的,当时城内还有日军,没人敢庆祝,你说日本人好可恶咯!

提及前段时间在岳麓山发现的抗战将士石碑,章老紧紧抓住志愿者代表莎莎老师的手,请莎莎老师帮他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一定要为岳麓山后山100多名牺牲的士兵们立个纪念碑!

对于老人的期盼,身为湖南万鞋云商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莎莎老师非常感动,表示将把老人列为定期看望的老兵之一。“老人的抗战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会带着我们的团队经常来看望老人,照顾这些抗战老兵,是我们这一辈人应该做的!

遗憾:返乡后未能再次参军

看护患病士兵、见证战争指挥、冒着炮火前进……今年92岁的叶菊明曾在国民党炮一旅第一营第二十四团,担任营长副官,回忆起抗战时那段跌宕起伏的烽火岁月,叶菊明记忆犹新。

1939年,年仅14岁的叶菊明应征入伍担任看护兵,担负起保护伤兵安全的重任。“我们当时在衡阳的时候,从早上爬起来开始轰炸日本鬼子的飞机,一直炸到天黑。

回忆起当年的一场战斗,叶老仍记忆犹新:“首先我们躲在一个农民家的屋子里,那个房子里猪、狗不停地叫。我就告诉战友这个房子不安全,我们换一个屋子。结果刚走出这个房子,'轰'的一个炸弹就把房子炸毁了,死了几百人。

长沙会战后,叶菊明还跟随部队转战云南、贵州、广西等地。1945年,所在部队被打散,20岁的叶菊明无奈回到了老家。

6年里音讯全无,父母都以为叶菊明已经死在战场,看到儿子安全回来,长辈们欣喜万分。“当年我准备再投军的,背包行李都打好了,走到门前院子里,被父母发现了,硬是被拖回来了,就再没去得了。

叶老说,这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自豪:我修过的飞机从没出过事

在望城县格林塘镇,我们见到了陈先役老人,今年98岁的老人不同于其他老兵,他属于战时“技术型人才”:机械师,曾受训于美国空军,修得了飞机,讲得了英文,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牛人一个”。

今年年初不慎摔跤后导致骨折,如今老人已经不能行走,只能依靠轮椅出行。当志愿者们为老人穿上万鞋云商特意为他准备的新鞋时,老人高兴地夸赞“穿着蛮好!

从1937年参军到1949年返乡,八年抗战的每一个日夜,对于老人而言都是难忘的,生性内向的老人却不爱过多地提及当年抗战的经历,却对自己修理飞机的技术十分自豪:“我修理过的飞机,从来没出过事!

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们,长沙市修建韶山路时,陈老参与了道路修建的水电设计与机电维修,“当时懂机电机械的人不多,他是其中一个,政府就把他叫去了!

如今,哪怕已经是近百岁高龄,老人仍能用纯正的美式英语与我们进行交流,临走时,老人坐在轮椅上微笑地对我们说:GOODBYE!

老兵中,有不少像陈老这样的“知识分子”。

今年90岁的曾绍信老人曾是一名远征军,17岁那年看到日军用刺刀残害儿童,曾老一怒之下背着家人参了军,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后才返乡。

回到家乡后,曾老又再次捡起书本,考入东北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湖南省财专任教直至退休。老人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却教育出了一批批大学生。

提及今年9月3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阅兵,曾老激动地表示“一定会看!

记者手记

从繁华城市到边远乡村,顺遂喜乐、艰难谋生,他们际遇各异,却有着一个同样的名字:“抗战老兵”。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一个个逐渐消失在生命的河流中。本次走访的老兵,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谁也无法预知下次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再见到他们。

时光向前,回忆向后,即便他们的生命终将消失,生平事迹也将随着回忆逐渐远去,而“抗战老兵”这一个群体,始终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不会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