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祁阳县农机推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4.2016  17:00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是紧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大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农村劳力大转移、农村土地大流转,农机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大量涌现的新形势、新走向、新环境下,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对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至关重要。
  一、基本情况
  祁阳县位于湘江中上游,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25个镇(乡、办、场)959个村,耕地面积83.7万亩,其中稻田面积59.8万亩,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商品粮基地县。同时,也是一个农机大县,县设有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机关内设办公室、政工股、科教质量股、管理股共4个职能股室,下设县农机安全监理所、农机化学校、农机推广站、农机服务站4个直属单位,各镇(办、乡)均设立了农机管理站。全局共有干部职工170多人,系正科级事业单位,履行全县农机管理、推广、服务、安全监理、技术培训、农机购置补贴等工作职责。
  二、推广亮点
  (一)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深入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内在动力,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到2015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2万台,85.4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2.9万台,16.5万千瓦。其中拖拉机拥有量332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拥有量801台,插秧机拥有量596台,烘干机拥有量46台套。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3.5%,比“十一五”末增加13个百分点。
  (二)农机化作用更加凸显。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农机化的节本增效作用加快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解决了农民种田难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全县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2.5亿元。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程度已成为当前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的重要途径。
  (三)机插秧出现新突破。近年来,以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狠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全县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植保、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机获、烘干和油菜机械化直播、收获等农机化新技术15项,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具2.3万台套,比“十一五”末增长3560多台套。特别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有新的突破,以宣传到户、培训到人、指导到家、服务到田为抓手,办点示范,项目扶持,财政补贴,大户带动,有效地加快推广步伐。到2015年底,插秧机拥有量比“十一五”末增加360多台,机插面积增加3倍。
  (四)农机作业水平大幅度提升。随着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普及,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底,全县年机耕面积达1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机电排灌面积4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45%;机插面积28.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28%;机械化植保面积38万亩,占水稻面积的38%;机收面积4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45%,其中跨区跨镇机收面积达10万亩;农产品初加工178万吨,农用物资机械化运输量2.86亿吨/公里,其他农机作业量也不断增长。农业作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并形成了良性互动。
  (五)农机合作组织和大户不断涌现。通过政策促动,资金拉动,技术推动,服务带动等措施的实施,加快了农机合作组织和大户的发展。特别是2014年来,按照全省扶植建设小型精干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代农机合作社的要求,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装备水稻生产中机耕、机插、机收、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机械化加工等环节的农业机械及设施,发展步伐更快。到2015年底,全县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6个,新增规模较大、机械较多的香惠、全程、中发等2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列入省财政支持建设项目。拥有农机专业大户1785户,农机服务队1568个。
  (六)农机化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精心组织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粮食产能、水稻全程机械化区域服务中心建设、稻稻油、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基层农机推广补助等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8560多万元。其中有重大突破的项目是: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1.3亿多元,农民购置补贴机具10268台套,进一步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落实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补贴资金2000万元,完成服务面积10万亩,仓储加工10万吨,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
  三、主要作法
  (一)政府重视促推广。近年来,县政府成立了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机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示范乡镇(街道办事处)等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协调全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机局,由县农机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同时建立了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县委、县政府把农机推广列为了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规划,半年有督查,年终有考核,为农机推广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补贴拉动快推广。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直补政策为助推器,用好用活用足用够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最大限度地拉动了农民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了农机推广的步伐。县委和政府出台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文件和扶持政策,对农民推广农业机械实行累加补贴,重点扶持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和机插秧所需的硬、软盘。每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对购置和推广插秧机给予30%累加补贴,大中型拖拉机和收割机给予20%的累加补贴。通过资金补贴,调动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奖励机械助推广。近年来,县委和县政府先后多次对农民种粮规模在50亩以上的大户奖励农业机械。2013年 8月2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农机监理所隆重举行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插秧颁奖仪式,对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取得突出成效的邓东胜等5个种粮大户,每户奖励割幅2.0米的收割机1台;对袁和平等120户机插秧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户,每户奖励四行手扶插秧机1台。2014年7月,在县政府广场对全县种粮规模在50亩以上的而在2013年未获得奖励机械的大户,再次奖励四行手扶插秧机100台。
  (四)落实职责抓推广。县农机部门认真落实农机推广职责,做到层层办点示范,人人示范推广,全局在岗人员人人头上分指标,个个肩上有任务。县局在八宝镇农机科技示范园每年举办农机推广示范演示两次,组织全县的机械化种粮大户,乡镇农机站人员、当地村组干部和农民现场学习和观摩。乡镇农机站技术员深入种粮大户,每年开展1次农机推广示范技术演示。同时,建立了农机推广押金机制。从局机关到镇站,从局长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拿出40%的津贴费与农机推广任务挂钩,年终按完成任务多少考核记分到人,奖罚兑现到人。对超额完成推广任务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并作为当年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全员的农机推广热情。
  四、存在问题
  (一)农机推广资金不足。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国家对农机化的投入主要集中体现在农机购置补贴上,或者以项目的形式投入,而实施农机化项目的乡镇很少,要想推广和普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步履十分艰难。再加之近些年来,各级财政在农机化推广、服务、科研、培训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更是甚少,有些农机推广项目硬性规定的配套资金也难以落实到位,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普遍存在养兵尚可,打仗乏力的局面,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资金不足,难以推而广之。
  (二)农机作业环境不佳。境内田块小、高低不平、深泥脚田多,高岸田多,且分散不集中;连片的水田少,田园化面积少,标准的机耕道少,且坑洼不平、弯多路窄,农机作业环境不佳。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后,农民有自己的经营权,种植的品种多样,成熟期不一,再加之地型地貌复杂,插花田多,农作物的多样性等因素,客观上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三)农民操作技能不高。随着农村劳力的大转移,现在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靠留守老人和妇女,这些劳动者本身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接受农机化新技术的能力慢,使用新的农业机械水平低。还有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地处偏僻,种田规模小,自然条件差,宁愿沿袭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小打小敲,种两亩田保到自己吃饭就行了,更不愿意动脑筋、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掌握机械常识,推广新机械。
  (四)农业机械修理困难。受作业环境、机具保养、机手操作水平等原因的影响,农业机械作业时易出现故障,需要及时修理。而现在乡镇一级的农机修理店很少,零配件更难找,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的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新型机械的修理店更少,厂家三包员只在县城设点,导致农机修理相当困难,且成本高。有时农民在田间收、插水稻时,机械出了问题,几天都找不到厂家的三包人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推广热情。
  五、推广对策
  (一)增投入,建机制。投入不足,推广乏力。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补贴办法,规范操作,提高补贴比例,增加补贴资金。各级政府要出台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对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要建立累加补贴机制,以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同时,要设立农机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项目的配套、工作经费的不足,建立农机推广长效机制。
  (二)优环境,抓重点。要大力优化农村机耕道、农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整治和水利设施等农机作业环境,不断增加田园化面积和标准化机耕道里程,为农机推广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更要针对本县地形复杂、农村机耕道少、农民种植规模小、稻田丘块小的特色,突出推广重点。既要重点引进和推广小型、轻便、先进、适用、动力大,易操作的新型机具,以适合农民一家一户种田的需求,又要注重推广一些大中型、高效、环保的现代农机,以满足农机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规模经营的需要,还要着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机械,使境内的稻谷、茶子、黄花,香芋等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
  (三)调结构,补短板。农机推广链要调长,结构要调优,效益要调高。要从水稻生产机械化向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调;要从农业机械向林业、畜牧、水产业调;要从产前、产中机械化向产前、前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调。要不断提高农机推广的效益,以优质的农产品打开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调优结构的基础上,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补好插秧机、植保机械、烘干机的短板,要推广一机多用技术,推进机械化生产,补好高成本低产出的短板,要切实加强农村维修网点建设和农机修理三包及售后服务,补好农机维修难的短板,要切实加强农机具场地建设,补好农机具场、裤棚的短板。
  (四)抓项目,强素质。要精心组织和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和“农机示范推广及服务能力建设”等农机化项目,用项目的优惠政策激发农民的推广热情,用项目的资金拉动农民推广的投入,用项目的成效带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机推广人员、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广大农机用户的技术素质。要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系统地学习,健全考试和考核机制,提升农机推广和服务水平。要以农机学校、田间、机埠为课堂,积极培训农机合作社技术人员和农机大户,使其既能种好自己承包的稻田又能为当地农民开展农机服务。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现场演示和农机化专业知识讲座,传授农机化新技术,提升广大农机手的机械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