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转型民政”看湖南系列观察之三:改革新动力“双轮驱动”成果转化

02.01.2015  02:29

  (《中国社会报》2014年12月30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王铭

  一面是基层民政面临资源配置、能力保障、政策供给滞后的现状;另一面却是缺乏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市场力量助推民政发展。这正是当前民政转型中表现明显的“综合征”。欲医治,先问诊。“ 问题其实都是老问题,关键在于有无新对策。”湖南多位基层民政干部表示,在持续优化民政转型架构为未来发展做好铺垫的同时,也应加强顶层设计,以便政策在改革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前,民政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比以往都要来得急迫。无论对于民政工作还是民政工作者来说,都需要一种新的创新气质。”湖南省民政厅厅长段林毅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明晰转型任务与路径选择之后,更有赖于深化改革与厉行法治的“ 双轮驱动”新动力,使改革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重构托底体系:努力补齐民生短板

  12 月22 日,桑植县利福塔镇便民服务中心人头攒动,特困村民李强志申请的医疗救助一个小时即办完结,他欣喜之余感慨服务周到、办事更快。桑植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 年以来,通过探索社会救助“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建立了“ 一体化推行、一站式受理、一个口上下”的“ 三个一”救助模式,确保了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这只是湖南加速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由碎片化、粗放式向系统化、精准式救助转变的一个缩影。段林毅说,湖南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较多,决定民政工作在较长时间的重心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只有这部分群众生活达到小康,全省才能实现完整、全面的小康。

  为此,湖南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从法治层面重构基本民生托底体系。湖南省民政厅、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大部门协作力度,形成“救急难”工作合力,使困难群众求助更快捷、受助更及时,兜住了民生底线。

  同时,自2014 年1 月1 日开始,湖南还全面实施全省城乡低保统一最低指导标准(每人每月360 元、165 元)。该标准每年发布一次,使低保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解决了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问题。

  有效的风险管控,是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的“驾照”。通过推行社会救助“精细管理、精准救助”工作理念,构建了透明运行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信息比对机制,建立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机构,提升了社会救助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均等公共服务:城乡缩差利益共享当前,按照整体规划布局,湖南民政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引擎调整不期而至,并迎来从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关键时刻。

  最为核心的变化是,通过分类指导与协调推进,湖南已将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提至战略层面,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2013 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级考核指标。2014 年,湖南省政府还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纳入省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将12 项工作纳入省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切实加大民政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

  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目标值将大于等于90%,在考评中占4%。基本养老服务补贴率目标值大于等于50%,其与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共同组成衡量县(市、区)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指标,权重在中心城区和城乡复合发展县(市、区)考评中占4%,在扶贫开发县(市、区)考评中占5%。

  2014 年全省75 项基本公共服务“民生清单”中,涉及民政部门的有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孤儿养育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殡葬补贴、基本养老服务补贴、优待抚恤、重点优抚对象集中供养、退役士兵安置等12 个项目,均列出了保障标准及人群覆盖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责任。

  通过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调动各方资源,湖南民政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正在提升。譬如,将视野放到老龄化程度更加严峻的农村,依托敬老院以及五保之家,建立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站),突破服务五保对象局限,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受助资格评估、康复理疗、精神慰藉、法律援助、日托等服务。以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公共财政向农村投入,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有效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政社良性互动:觅路社会治理创新

  在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村级事务“ 三事分流”“ 民主议事”的新变化,已被编成歌谣传唱——“大事政府管,小事村组办,私事自己做”“聚乐和大院,事事好商量,议大事小事,有事敞开谈”近两年来,该村开展乐和乡村建设,将164 项村级事务梳理分类,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共享共建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葛家山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是湖南近年来发挥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基础平台作用的样本。通过将城乡社区建设写入新型城镇化建设、“ 两型”社会建设以及农村发展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搭建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社区自治服务,发展社会工作,最大程度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活力。

  尤其在加强社区换届规范化建设方面,湖南将村(社区)组织制定本村换届选举办法从政策要求上升为法律规定,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换届统一部署、统一督察的工作机制和先选党组织成员、再选自治组织成员的工作制度,形成民主选举公平公正、民主决策科学规范、民主管理依法有序、民主监督有力有效的新型城乡村(居)自治机制。

  “ 改革创新、科学发展,需要社会治理新思路。”段林毅说,民政部门在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的社会治理体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必须打破大包大揽传统思想,逐步向“多元善治”转变,实现市场和政府之手的协调配合。

  目前,湖南已取消社会团体筹备批复阶段,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对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权限实行了下延;还简化了社会组织登记流程,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破土发芽创造了环境;推进行业协会行政脱钩,鼓励“ 一行多会”适度竞争,收效明显。

   难点问题破局:打通体制机制屏障

  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于系统性,同时对整体配套关系的要求较高,在推进创新时需要作通盘考虑。

  2011 年11 月,修订后的兵役法和新制定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公布施行,开始实行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安置制度。对此,湖南建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将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纳入全省双拥考评,选择了一批师资力量强、推介就业能力强的承训机构,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开启了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之门”。

  同时发挥退役士兵的优势,引导他们投身城乡经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开展了以“ 带头建设家乡、促进经济发展;带头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双带双促”活动,建设“退役军人之家”服务示范点,通过挖掘和宣传退役士兵创业的先进典型,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破除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湖南省政府2014 年7 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政府、市场、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的责任定位和边界。12月16 日,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还将“ 新增2 万张养老床位”列为2015 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力求从政策制度和绩效考核层面创新和规范养老服务业发展。

  为推进殡葬改革工作,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倡导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革除殡葬陋习。同时召开殡葬改革推进会,制定殡葬改革规划,完善基本殡葬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殡葬管理服务能力,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

  包括殡葬改革在内,湖南省委、省政府还将乡镇区划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健全村(居)议事制度、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等纳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正在有序推进。

  经过多年政策铺垫,湖南民政改革转型已步入关键期。但拆除体制壁垒、清除机制沉疴,选择趋利避害的最佳路径,仍需要勇气与智慧。在这种变革时代的新常态与大逻辑中,2015 年的湖湘民政故事更具观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