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湖南殡葬改革的系统性抉择

01.04.2015  10:12

中国社会报》2015年1月13日头版头条)

  三年前,本报报道过湖南“力推殡葬回归公益本质”的实践。相较于当年的起步,如今惠民殡葬政策范围已经在全省14 个市州全覆盖,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殡葬秩序整治等方面趋向好转;今天,本报再次将目光聚集于此,剖析这个典型中部省份在深化殡葬改革过程中,努力做实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殡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薄弱环节的新思路——补短板、破难题、治痛点、树新风。

本报记者 王铭

  如何尽快改变殡葬改革过程中片面化、碎片化局面,系统性开启治本窗口,已摆在湖南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但在观念与行动之间,亟须跨越的除了思想意识鸿沟以外,更有公益性如何真正建构的问题。

  殡改治本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治本之策并非凭空而来。只有盯住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具体的改革中寻找规律、积累经验,才能带动殡葬改革机制的创建与转变。

   补短板: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  

 殡葬服务设施投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湖南看到“短板”所在: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区未建带火化功能的殡仪馆;另一方面,法制建设滞后,部门协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执法难度大。

  为了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2014 年8 月,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殡葬改革工作,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制订了《湖南省2015-2020 年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省殡葬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进全省殡葬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4年10月,湖南省政府在衡阳市召开全省殡葬改革工作现场会议,部署推进新一轮殡改。衡阳是个殡改“ 大逆袭”的样本:殡葬改革从负数起步,曾“ 办一场丧葬闹翻一条街”,在衡阳市委、市政府收回市殡仪馆的经营权后,以群众殡葬服务需求为导向,从强化政策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入手,为城市绿色发展赢得了空间。

  湖南省民政厅厅长段林毅表示,当前,必须解决思想认识、公共投入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切实增强殡葬事业发展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殡葬管理、殡葬服务与殡葬改革的协同共进。

  2014年,为了改善殡葬基础设施,湖南省级财政将殡葬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和更新改造作为社会公益类项目,安排35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以奖代补”的杠杆作用调动了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全省共新建和改扩建殡仪馆35 所,新建集中治丧场所、骨灰安放设施及公益性墓地15个。

  “补短板”之方集中在未来五年,《湖南省2015-2020 年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实现用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服务县以上区域基础设施全覆盖。对殡仪馆远离居民区或辐射范围较广的市区、街道、乡镇,适度建设殡仪服务站、服务网点或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方便并规范群众治丧。在城市和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则发展城乡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

   破难题:扩大惠民利民政策范围  

 近年来,湖南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殡葬经费投入,以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改善民生。湖南省政府更是将惠民殡葬补贴列入《2014年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目前,全省14个市州、85个县市区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惠民政策,在确保低保对象、五保对象、“三无”人员、贫困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基本殡葬服务免费的基础上,扩面增项提标,逐步扩展到生态安葬奖补。

 譬如,长沙市、娄底市等地扩大政策范围,覆盖境内全体居民,张家界市、吉首市对主动接受节地生态安葬的实行补贴奖励。衡阳市、常德市等地加强市场监管,积极鼓励殡葬服务单位履行公益职能和社会责任,提供低价服务“菜单”,开辟公益生态墓区,为困难群众提供治丧优惠。

  近年来,湖南还坚持在全省开展优质服务争创活动和行风建设活动,让“优质服务,阳光殡葬”成为制度常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向社会公开承诺实行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四项基本服务999元包干政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统计,2014年,全省各地惠民殡葬支出共计4247万元。

  段林毅表示,下一步,湖南将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地区适度扩大到低收入群众、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增加殡葬政策受惠人群。适时提高惠民标准,加快建立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不因物价上涨而增加丧葬负担。

   治痛点:协作监管强化综合执法

  殡葬改革依法治理是关键。近年来,湖南各地不断探索部门联合执法新模式、日常管理新手段、严格执法新方式,初步建立了反应迅速、长期运转、有效对接的监管体系,实行监管环节全程跟进、监管范围全域覆盖。

  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慈英介绍,目前各地结合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基本农田平整改造等工作,开展了殡葬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对违规土葬、乱埋乱葬、非法建造活人墓、豪华墓、违规搭棚治丧、沿街抛撒冥纸等行为依法进行查处。省民政厅还会同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人民政府加强对长株潭“ 绿心”地区公墓建设和安葬行为的监管,有效遏制了长株潭“ 绿心”地区违规墓葬行为。

  为提高对殡葬事务应对的灵敏度,常德市将殡葬事务的处理列为“ 完美社区”建设考核指标,殡葬事务日常巡视列为网格管理员的任务指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起了一个日常监管巡查到位、行政指导工作到位、违法违规查处到位的工作网络。

  衡阳市则建立了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参与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在打击违规殡葬的过程中,采取人性化、渐进式的执法方式,按照事先约谈、社区介入、劝导先行、强制执法等方式渐进交替进行,既给个别市民改变陋习留下必要的心理缓冲,同时强调殡葬执法。

  湖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殡葬法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行政执法与司法强制执行衔接不畅,湖南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整合殡葬执法主体和执法资源。

   树新风:文明节俭治丧渐成风尚   

旧俗当破,新风当立。为了使厚养薄葬、文明节俭、资源节约的新风尚深入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湖南各地把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为推动殡葬改革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持续深入宣传殡葬新理念,推广治丧新礼仪,加强乱搭灵棚、治丧扰民等不文明行为治理。

  全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祭扫,湘潭市、娄底市等地大力发展鲜花祭祀、踏青遥祭、社区公祭、集体共祭、网上祭祀等祭祀方式;常德市等地开展了“ 鲜花换纸钱”“ 鲜花换鞭炮”“ 时空信箱”“黄丝带”“追思卡”等公益活动,有效打造文明现代祭扫平台。各地还组织“公祭英烈、慎终追远”活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发展传播了殡葬文化,还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湖南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基层群众红白理事会在殡葬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形成多方参与、综合治理的新局面。长沙市在所有村(社区)建立白事理事会组织,已经成为引导和服务当地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的重要力量。2013 年,该市还开展了“ 殡仪服务进社区”活动,将殡葬服务平台前移至社区,实现了殡葬服务与社区平台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