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津市市“转型民政”渐入“早期收获”佳境

03.06.2015  16:01

 

  (《中国社会报》2015年5月26日2版)

张明焕

  

  湖南省津市市民政局在探索“民政转型”实现形式中,紧密结合县域民政事业发展实际,根据“转型清单”设计变革路径,历经近两年的探索实践,确保了社会救助、社区建设、优抚安置、养老服务、殡葬改革等转型发展,促使全市“民政转型”渐人“早期收获”佳境,让上万群众在这一变革中普遍受益,使“转型民政”成为名副其实的“普惠民政”。

  社救“普惠边界”不断扩大。通过社会救助“特定型”向“普惠型”转变,将普惠边界由最可怜的人、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扩大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群体,先后对全市城乡18121名特困对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资助12343名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528名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改造各类棚户区16个、救助住困群众8400户,援助“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871人,扶持自主创业2158人。

  社区“开放力度”不断增加。推动社区建设“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将开放的力道用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并按照连续建设、分步建设、梯次建设的思路,通过外引内联、上拨下筹等途径,先后融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23个城市社区服务平台,每个社区办公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均建有社区党校、市民文明学校、人口计生学校“三校”,配有电话机、电视机、影碟机、计算机“四机”,建有党建栏、科普栏、法制栏。服务栏、公开栏“五栏”,设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居民服务室、警务窒、阅览室、微机室“六室”,实现了居民办事不出社区,服务需求不出家门。

  优抚“主动安置”不断优化。着力促进优抚安置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按照培训服务在前、就业保障在先、权益维护跟进的思路,通过建立就业培训中心,先后设置市场营销、生产管理、机械加工、农村实用技术、社区管理等专业28个,累计培训复退军人800多人次;探索自谋职业、劳务输出、指令安置等多种就业新模式,先后扶持自谋职业495人、劳务输出500多人次、指令安置225人;打造惠军新平台,已先后将389名困难退伍军人家庭纳入城乡低保,有137名下岗退伍军人被安置再就业,开创出了工作覆盖城乡全域、普惠全体退役军的大优抚新格局。

  养老“造血功能”不断加强。按照社会养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路径,通过探索“政府主建、项目助建、民政取建、部门帮建”的市建模式、“项目领建、乡镇承建、部门帮建、民政助建”的乡建模式、“项目带建、财政援建、部门帮建、党费助建、社会捐建、社区自建”的社建模式、“个人自建、政府助建、民政帮建”的民建模式等四种“造血型”建设模式,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5个、托老机构23个,集中养老2500余人,社区日托养老覆盖近5000人,使老龄群体社会养老有了永续保障。

  殡改“管理设防”不断提升。立足殡葬改革由“应急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转型设计,通过政策设防,建立起了行政与执法、职能与职责、民责与义务、违规与处罚、管理与服务、舆论与宣传等强管清单;通过超前设防,外围整顿殡葬市场,延伸违规处罚机制,内化干部连带责任,在殡改前沿架起违规现象“防火墙”;通过现场设防,对违规土葬实行政府、部门、街道、乡镇、社区、单位联动共保、严防重处、强制火化、公墓安葬,确保了殡葬改革“零的防线”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