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张家界民政局对症扶贫挖穷根
(《中国社会报》2016年6月3日4版 )
胡 琦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位于武陵山区腹地,自2010年以来,张家界市民政局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先后在三个建设扶贫结对村扎实推进深度帮扶工作,用真心、真诚和真情留下了一支“永不走”的建设扶贫工作队。
“永不走”的建设扶贫工作队不是一句口号。张家界市民政局对症扶贫挖穷根,从薄弱环节想办法、出实招、抓落实,探索出了一条扶得细、摸得准、有成果的好路子。
重班子建设 凝聚扶贫攻坚人心
产业发展好坏,能否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关键在村级领导班子。在永定区合作桥乡八家村,张家界市民政局扶贫工作组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选强配齐了领导班子;同时积极吸纳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凝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扶贫攻坚的人心。
在四都坪乡大北厢村,村级组织不健全一直是影响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和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驻村工作组先后5次召开村组干部和党员会、在外工作和定居人士的座谈会,上门走访群众88户(占该村总户数125户的70%),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根据该村姻亲、宗亲关系复杂的实际,补选了3名支委会成员和1名村委会成员。重新制定和完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
为了落实市委精神,全面培养好基层组织接班人,驻青安坪乡安坪村工作组还开展了“四培四带”活动,将该村致富能手覃国应培养成党员,将党员覃正猛培养成致富能手,将村支部书记覃桂平送到张家界市电大学习,努力将其培养成标杆。
重精神扶贫 提升创业就业能力
“扶贫先扶志。做好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从根本上要做好精神扶贫,虽然难度更大,但它挖的是穷根,管的是长远。”张家界市民政局局长毛志刚表示,精神扶贫做扎实了,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发展。
从2010年开始,张家界市民政局先后进驻八家村、大北厢村、安坪村后发现,这三个村面临着同样困境——长期以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思想较落后,产业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经济基础较差,发展速度较慢。
张家界市民政局建设扶贫工作组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入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鼓励村民学知识、学技能,增强自身的本领才干,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头致富。仅八家村全村两年新增外出务工人员达220人,农民年总增收82万元以上。鼓励村民经商,年创收10万元以上。
同时,扎实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搞好技术服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载体,组织农民群众学习实用技术等相关知识,邀请专家、农技人员下村讲解传授知识并帮扶指导,积极举办多种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创业就业能力。
重破解难题 提质农村发展条件
在注重精神扶贫的同时,张家界市民政局驻村扶贫工作组加强完善基础设施,提质农村发展条件。
长期以来,大北厢村5个村民小组一直过着肩挑背驮的生活,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经过反复论证,开工建设了连通沅陵的公路、环坪区公路和村部拆除重建三个基础设施项目,以改变大北厢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同时,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建筑面积373平方米,内设村卫生室、商店、远程教育和村组会议室、综治调解办公室,成为农村政策的宣传点、科学技术的传播点、村情民意的联系点和展示建设扶贫成果的新亮点。
在安坪村,经过深入调查和制订详细规划,针对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工作组从解决安坪村人饮和农田灌溉工程着手,投资135万元动工建设人饮和农田灌溉工程。
在八家村,工作队组织资金160万元,新修整修了全村12个组10.5公里的村组公路、堡坎44处1000立方米,基本实现了户户通路。投入资金45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11个组1118人的饮水问题;整修山塘20亩,惠及农田250余亩,确保农民旱涝保收。
重产业开发 力推现代农业发展
张家界市民政局建设扶贫工作组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后劲和推进群众致富的重点来抓,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以及配套性的举措,通过实施项目扶持带动和引导村民自发投入、引进社会资金推动,逐步形成了“村有主导、地有特色,产业有规模、产品有质量”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八家村水资源充足优质,2006年经市有关部门鉴定为一级水源。经过考察论证,投入资金52.7万元,新建村级纯净水制作厂,引进自动生产流水线设备,可年创效益8万元以上。同时,工作组充分利用闲置的山地资源,投入资金10.5万元,栽植果苗1. 3万株,兴办村级猕猴桃种植基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目前八家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15元增至4563元。
为了改变安坪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帮扶的核心环节来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投入4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种植50亩土家贡莓茶,成立茅岩莓专业合作社,今年已为村里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实行科学种养,聘请专家指导,扶持村民种植烟叶450亩,为农民增加收入达200多万元。同时,扶持养殖户和科技示范户,农民创收达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