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新邵县民生兜底补短的策略与实践

28.06.2016  23:55

  

  

  (《中国社会报》2016年6月28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王 铭

  地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腹地的湖南省新邵县,近年来通过找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平衡点、交汇点,强化政策供给、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民政真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

  新邵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老区县,总人口82万多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社会救助等民政对象13万余人。如果按2015年底全县8.2万贫困人口计算,到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人员脱贫,平均每月要减少1450名贫困人口。

  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题,成为新邵县改革攻坚的目标。“必须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民生难题,从制度上为群众创造公平发展机会。”新邵县民政局局长雷安详对本报记者表示,新邵通过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不仅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还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

  为民解难 强化兜底补短执行力

  民生是“指南针”,是改革发展的方向。新邵县从制度层面强化民生政策执行力,保障了民生链条的正常运转。

  “家里有困难,请找民生员。”新邵县不少村不通班车,民政对象来县里办事很不方便,自2015年开始,新邵县推行村级民生员工作制度,每年投入500万元工作经费,在全县所有村(社区)设立一名村级民生员,做好民政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等,做到零距离服务。

  民生员队伍建立后,新邵县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培训,明确村级民生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程序;出台《村级民生员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强化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有效推动了民生工作在基层的落实。

  村级民生员直接服务群众,实现了民政民生服务沉底,是政策落地、温暖民心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县村级民生员已为群众代办协办各类事项4万多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民生员成为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

  为了进一步提升执行力,新邵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县民政局于2014年联合出台低保制度责任追究办法,通过厘清权力边界、划定规则红线,促进低保工作廉洁高效、公正透明。今年,还全面建立民政对象服务责任承诺制度,实行民政社会救助机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乡镇民政干部、村(社区)民生员、申请或享受社会救助待遇人员双向承诺,层层签订责任书,提升民政的保障民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雷安详表示,强化民政兜底补短执行力不是做技术性修补,而是将民政改革创新的气质蕴含在思维与实干之中,解决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群众筑牢坚实的幸福底线。

  法治救助 织牢民生兜底安全网

  民生自来多艰,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新邵县用政策和制度织牢底线民生保障网,实现了救助对象从粗放识别到精准认证、救助制度从碎片化向体系化的转变。

  民生兜底在于精准发力。面对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形式的多样化,新邵县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平台,开展低收入家庭状况、信用状况指标研究和数据库建设,让核对结果成为审批决定的重要依据。将民政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制度化,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避免了“错保”“漏保”“骗保”情况发生。

  新邵县还将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民生兜底补短思维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完善医疗救助特别是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提升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完善救助申请分发、转办流程,确保困难群众救助有门、受助及时。

  与此同时,新邵县将临时救助制度化,突出救急救难理念,将工作重心下移到乡镇。推行“村民代表+村(社区)民生员+乡镇+县民政局”四位一体审核机制,即村民代表评议、村(社区)民生员初审公示,乡镇审批,报县民政局备案,全面实现审批制度和救助结果全过程、全方位公开。对于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生活临时困难,在保证基本生活原则范围内,先实施救助再完善相关审批手续。

  民生优先 凝聚合力提升幸福感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新邵县在民生托底政策创制与底线民生具体实践中双向发力,将民生触角延伸到基层,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新邵县将通过政策帮扶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稳步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譬如,今年将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范围,确保养老服务补贴目标人群达到70%以上;构建助老新机制,全面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综合责任的政策性保险,防范和减少入住老人的人身安全风险;城市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0%,全县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提供25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积极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政策的兜底脱贫作用,确保所有“两无”贫困人口、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建立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开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筑牢残疾人民生保障网。

  同时,加快推进“美好社区”建设,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引导、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部分弥补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不足。

  “让群众有稳稳的幸福感,是凝聚社会合力、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要求。”雷安详说,改革创新不单是动手术刀、切蛋糕,而是将兜底线、补短板的功课做得更加细致,让公共资源越来越多地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