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当“放羊倌” 微信营销家庭农场
本报记者 王文隆
通讯员 喻发良 王继斌
“你们农场的羊肉很好吃”,“还会杀牛吗?我预定10斤牛肉”……快到年底了,陈凯忙于送货,微信上不时收到预定信息。
今年27岁的益阳青年陈凯,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后,供职平安银行上海某支行。今年2月,他辞职回到妻子吉海燕的家乡——浏阳淳口镇,办起了家庭农场。
每天傍晚,陈凯赶着50多只羊,到附近山里吃草。因为农场刚刚起步,想节省人力成本,除了陈凯的母亲和岳父过来帮忙,没请其他人,大部分工作都是陈凯自己做。担着砖头修鸡舍,背起喷雾器给羊舍消毒,夏天稻田插秧、冬季修水渠,陈凯俨然一位山村农民。尽管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不怕累,心中装着创业的梦想:“每天放放羊,看看山村风景,创业的日子还是有点田园诗意!”他还买回来一堆农业书籍,经常晚上“挑灯夜读”,畅想自己的家庭农场未来发展。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关注,我觉得家庭农场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跟家人、朋友及注重健康的人们分享绿色食品。”说起为何辞职创业,陈凯这样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是他大学同学的老婆,毕业后在浏阳工作,“我也不想两地分居”。
今年8月,陈凯在工商部门注册了海燕家庭农场。现在,农场已经有12头牛、50多头浏阳黑山羊、300多只土鸡,并租了村民20多亩农田。“规模还不大,等我积累了经验,就赶紧请几个人来帮忙,扩大再生产。”他对创业充满信心。
好产品还要有好销路。“营销方面,我们不担心,也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吉海燕介绍,工作之余,她负责打理他们的农场公众微信,每天及时更新农场的工作动态、分享农村的趣味生活,“在微信平台发布我老公干各种农活的图文,偶尔也分享类似老公带着牧羊犬去河边洗冷水澡的花絮照片,总是能收到网民鼓励的话语,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吉海燕还在浏阳当地知名网站“每家每户论坛”发布农场的信息,获得版主的一路绿灯,网络帖文成了最好的免费广告。很多网友渐渐成了农场的顾客,也成了陈凯和吉海燕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