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乘除法,创建洁净新城乡——石门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模式探讨

26.07.2016  00:10

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打响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总体战,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3月,石门县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名单,2015年成功创建为全市首个省级生态县、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县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的乡镇(区、场)达到13个,占全县乡镇区场总数的60%,洁净的城乡环境已经成为石门县最亮丽的名片。2016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的专题片《湖南常德:垃圾治理新实践》,重点推介了石门县的城乡垃圾治理新经验。

一、做好两道减法, 让垃圾数量少些再少些。

一是对陈年垃圾实行“去库存”。 2013年,石门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百日集中行动”,用前所未有的干群重视、前所未有的宣传发动、前所未有的检查评比、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在全县从南至北148公里长度、总面积397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了一场针对陈年垃圾的歼灭战,清除处理了陈年垃圾1万多吨,全县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引导农户垃圾尽量“不出户”。 在全县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模式,按简易三分法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家家户户配备一池一桶两筐,餐厨垃圾先入桶再入池沤肥,两筐分别放置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卖掉,有毒有害垃圾由村保洁员定期收集,交环保部门统一收运处置。通过分类处理,减少了垃圾乱倒乱扔、混堆混存、资源浪费的现象,从源头上控制了垃圾数量。楚江街道办事处荷花社区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前,6个农业组每天产生垃圾1600公斤,而现在每天仅可收集500公斤,垃圾量仅为原来的30%。

二、发挥乘数效应,构建垃圾治理长效机制。

一是垃圾治理范围“横到边”。2014年,石门县制定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规划,作为全县城乡垃圾治理工作指南。规划提出了全县垃圾治理新思路:即在源头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在中途增强垃圾清运能力,在末端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同时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禁止水面投喂养殖,对水源保护地实行严格保护;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2016年前全部实行退养搬迁。

二是垃圾治理体系“纵到底”。县级层面成立创建生态县指挥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县财政每年预算农村环境整治资金400万元,按季下拨到乡镇,重点用于保障村级保洁员工资。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县农村环境整治办每季度组织一次暗访与明查,综合评比排名,罚减后三名乡镇的县财政下拨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奖给前三名的乡镇,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抓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在村居层面,实行村民环境卫生自治协会和保洁员“全覆盖”,全县共成立332个村居环境卫生协会,聘请乡村专职保洁员400多名。

三、引进专业技术,对垃圾末端处理“吃干除尽”。

2014年,石门县政府与海螺水泥集团下属的海螺创业投资公司签约合作,投资8000万元建起了“石门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项目”,结合新型干法预分解生产中段煅烧工艺,对城乡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该项目与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相比有三大优点:解决了生活垃圾分选问题,简化了处理流程,降低了投资成本;将新型水泥干法线与气化炉焚烧相结合,垃圾焚烧中产生的二恶英大大少于欧盟制定的排放标准含量,有效防止了恶臭扩散,并对垃圾中的污水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废渣全部用于水泥生产,整个过程无二次污染,对垃圾处理实现了“吃干除尽”,有效解决了垃圾填埋占地、污染环境的难题,其工艺与技术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项目于2014年底建成投产,日处理垃圾能力200吨,当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2200吨,2015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4.5万吨。

四、政府+企业PPP合作,构建县域环卫治理新模式

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县,石门县县域环卫处理的重要环节——垃圾处理方面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相对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11月,石门县与中联重科签订湖南省首个县域全环境治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采用PPP模式,推进城区清扫保洁和县域垃圾收运体系建设。

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中联重科投资3000万元,将完成全县域垃圾压缩站的布局,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及管理体系,筹建集生态处理、垃圾分类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垃圾处理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县域垃圾收转运系统。此外,项目还将新建刘家湾大型垃圾水平式压缩转运站,并将其打造成为集压缩减量中转、样板展示、互联网监控中心“三位一体”的样板工程。项目拥有的“压缩式中转站日清系统”,可打造“半小时垃圾收集圈”,从垃圾收集容器到垃圾压缩站的运输时间,绝大部分可以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并可实现站内每日清理;其“信息化全流程监控系统”,即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环卫作业的全程监控。

此PPP是湖南省第一个重点功能区县垃圾收运体系项目,将引领后续其他县域环境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