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湖南】建“阳光院”发展产业 桑植扶贫见成效
(张家界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的“阳光房”。)
(甚至床铺、被子等等都备好。)
(79岁的孤寡老人熊延华今年年初拎包入住了新家。)
星辰在线3月1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柳佳路)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拥有中国首批、湖南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原始森林。但同时,桑植县也是全市扶贫攻坚主战场,全县有贫困村12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9万。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全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1.9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5.7万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最贫农户建“阳光院” 让他们住有所依
都说军民鱼水一家亲,在张家界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星辰全媒体记者见到了真切的军民情。“我现在真是快活胜神仙,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了!”79岁的孤寡老人熊延华说。今年年初,熊延华拎包入住了新家,房子不大,35平米,但卧室、客厅、卫生间、厨房样样俱全,装修都以已弄好,甚至床铺、被子、电视机等等都备好。
桑植县委常委、湖南省军区驻新桥村扶贫队队长吴正平介绍,老人家由于夫妻离异,无儿无女在身边,一直一个人住在一间危房里。现在可好,他和村里另外10余位这样自身无力改善居住条件的村民一起住进了新房,再也不用担心房屋问题。
原来,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和我省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之际,省军区第23批扶贫工作队担负起2015-2017年驻桑植县定点扶贫重任。熊延华入住的属于湖南省军区扶贫队为村里无房和危房户实施的“阳光院”安居工程。“阳光院”模式是桑植县针对最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创新的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工作新模式,2014年以来,共在18个乡镇85个村集中修建阳光院住房880套,有效解决了最贫困农户的住房问题。
大力发展产业扶贫 为村民创造就近就业机会
(走进禾佳生态农业产业园,星辰全媒体记者好像是掉进了松花菜海里。)
(在这蔬菜海里,不时可以看到正在劳作的中老年妇女们。)
(背着40公斤的重筐也不费事。)
(村民刘腊春。)
(收获的松花菜。以上图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柳佳路 摄。)
为无力养活自己的村民建造安居房,那么对想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在附近赚一些钱的人呢?创造机会让他们就近就业是重点。
据了解,桑植县是个农业大县,要实现贫困人口大规模整体脱贫,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为了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县里建立了脱贫产业项目“孵化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探索出了资源合作、基地带动、园区带动、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和产品购买等六种产业扶贫模式。
走进禾佳生态农业产业园,星辰全媒体记者好像是掉进了松花菜海里。但在这蔬菜海里,不时可以看到背着白色大筐的中老年妇女们。
“这一筐得有40多斤重,但我们都是常年做事的,完全不费事。”一位今年已47岁村民刘腊春告诉星辰全媒体记者,14年之前她一直在外打工,近年来由于家中老人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只能留在家中不能外出务工。但她家的经济状况不好,为了修建房屋还欠着外债。
2016年1月,禾佳生态农业产业园启动建设,这是湖南省军区驻桑植县第23批扶贫工作队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刘腊春看准时机就来这儿上班了,现在她一个月可以收入1800元左右。而村里一些其他参与土地流转的特困户,如今更是可以领上“三份钱”,比如村民王孟菊,1.3亩土地流转费800元,和老伴两人一年务工工资3.84万元,帮扶资金入股分红900元,净得4万余元。
产业扶贫是必需,据了解,2016年桑植县整合资金2亿元投入产业片区建设,有效带动1.7万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2017年,桑植县也将在实施产业带动上持续发力,将整合涉农资金9.5亿元,为每个村安排20万元产业基地建设引导资金,保证扶贫产业覆盖每一个贫困户、每一名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