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爱看惊悚恐怖片 原来他们大脑竟与众不同
恐怖电影《寂静岭》的海报。
为什么有些人会被恐惧的刺激吸引,而其他人想回避它? 为什么同一部恐怖电影,对一个人是娱乐,对另一个人是折磨? 这些人的大脑有什么不同吗? 神经学家开始研究高度追求感官刺激者的大脑与回避风险的普通人的大脑有什么不同。
案例一:
去年洛阳市一女大学生小王原本坐在电脑前看视频,突然精神恍惚大喊大叫,任凭室友们怎么安慰也不见情绪平复,直到先后被打了两针镇静剂才恢复正常。医生表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不宜观看恐怖片,小王可能得了“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案例二:
2015 年考研国家线公布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七栋208寝室成为全校焦点,因为该寝室四朵金花刘凡、姚慧、董晓燕、张林全部过线。四名女生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看恐怖片。每隔一段时间,她们都会买来一堆零食,晚上在寝室边看恐怖电影边吃。“其实我们胆子都不大,但一起看就比较有安全感,看完之后还能互相吐槽,这也是我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案例三:
市民李女士最近很苦恼。她的儿子是小学生,经常看恐怖片,所以他很怕有鬼,有时看人也像剧中的鬼,精神状况越来越不好。医生说他患了强迫症,开了塞乐特和舍曲林。这是小学生看“恐怖片”神经受损的典型案例。从精神医学角度来讲,10岁以下的儿童是不应该接触恐怖片的,即便是10岁以上的孩子接触这类影片也要有家长陪同。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观后的情绪反应,如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
爱看恐怖片源于以下四个因素
●1.对强烈的刺激过度敏感
最近一项脑成像研究发现,高度追求感官刺激者和低度追求感官刺激者在响应强烈的刺激时,不同的脑区被激活。这个大脑结构的功能类似网关,负责接收身体发出的内脏信号,并把信号交给大脑解释。相比之下,低度追求感官刺激者的脑岛活动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了高度追求感官刺激者对刺激强烈的东西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性涵盖了大脑和身体。
●2.进化的原因?
重点在于追求新奇的刺激,高度追求感官刺激的行为与科学家所说的“猎奇”的现象密切相关,它似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特别的生存优势。早期的人类主要靠打猎为生,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猎人,所以一定程度的冒险行为被编入了人类的DNA。
像任何其他的人格特质一样,这种正常的人格特质广泛分布在人群中,但不均匀——有些人高度追求感官刺激,有些人中度,有些人低度。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处在两个极端的人通常不利于进化。如果你有太多的冒险行为,你可能来不及传播自己的基因就已经死了。如果你过于谨慎,你就不能获得风险行为带来的资源优势。
●3.受遗传的影响?
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追求感官刺激的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占60%。例如,研究表明,更高水平的多巴胺受体(D4)的人更有可能去追求感官刺激,多巴胺是负责行为奖励的主要神经递质。这些多巴胺受体可能是多巴胺释放的制动器,因此,拥有它们越少,就意味着身体回应新奇时释放的多巴胺越多。
多巴胺参与追求新奇的行为,进一步说明了追求感官刺激行为和药物成瘾之间的铁关系。追求感官刺激者更有可能去尝试毒品,然后上瘾,并尝试更多的药物。滥用药物,揭露了新奇的刺激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进入大脑的奖赏区域。他们很容易感到厌倦,那些最初令人兴奋的东西重复了100次让他们感到厌倦,所以他们需要能够更兴奋的新的东西。
●4.恐惧与新奇的奖励
感官刺激也包含恐惧。每个人的大脑对恐惧的反应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奖励系统,这有助于理解追求感官刺激者的大脑机制。很显然,有兴奋和新奇的组件参与了寻求刺激的行为,但也可能是一个担忧和恐惧的组件。
一个追求感官刺激者是不同于常人的,他们能从新奇、恐惧的刺激中得到奖赏。与此同时,追求感官刺激者也许有更低的恐惧点,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或打压身体对恐惧事件的生理反应。他们也许能更高效地干涉大脑的认知区域,把恐惧的刺激转换成其他的情景。追求感官刺激者也许能调整大脑的认知,使大脑认为恐怖电影或坐过山车绝对不会伤害到他们。
这可能就是恐怖电影受欢迎的原因。爱看恐怖电影的人永远不会把自己投入高风险的活动中,来替代电影带来的兴奋。他们知道“怪物”永远不会跳出屏幕,所以他们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获取恐惧带来的兴奋。■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趣味心理学 微信号 q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