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盐事:真盐换假盐维护消费者权益

15.03.2015  06:01

(轻盐集团益阳分公司经理王国富[左二]与渔民一起交流食盐安全。)

(王国富与轻盐集团盐政监督兼市场管理部科长蔡勇检查销售市场。)

  红网记者 曾鹏 沅江报道
  
  益阳沅江莲花坳乡是洞庭湖中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坐了个把小时船赶到岛上的湖南省轻盐集团益阳分公司总经理王国富又“白来一趟”,这让他很高兴。
  
  “晓得晓得,不是咸就能当盐吃”。3月12日清晨,盐政人员正拜访的这户主人叫刘月英,她边说边带着盐政去自己厨房看盐。在岛上,和刘月英一样的常住户有二三十户,每年要腌制大量各式腊鱼、腌制芦笋、野菜,要用不少盐。
  
  “不是咸就能当盐”。就为了这句话,王国富和他的同事们,去年以来足迹遍布益阳各个乡镇,平均每个月要去边远地区检查2-3次。光这个小岛上都来了多次,“村里的狗都认识我们了”,负责沅江市场的杨里乐说道。
  
   渔乡盐事:背着盐袋子,上门看盐罐子
  
  这样的常识要普及开来并非易事。看似一样咸的工业用盐、假冒食盐里常常富含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也没有添加碘等必要的添加剂,食用这些“私盐”将对人体造成长久损害。但为了维护用盐安全,普及用盐安全常识,像这样翻山过河几十公里,“背着盐袋子,上门看(老乡家里)盐罐子”,王国富说,这是益阳盐政人的工作常态。
  
  “以往坐船要几个小时,莲花坳乡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制假贩假者最容易分销假盐的区域。”杨里乐说。“以前民众对于私盐假盐的危害认识不够,通常情况下辨别真假食盐比较困难,需要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检查,有时候就去翻垃圾箱找包装袋。
  
  看到盐政们回回上岛不摆查案的派头,而是有时候发现假盐后背着盐袋子入户说盐换盐,村民们的思想也渐渐理解了用盐安全的重要性。正说话间,村民刘月英迎上来,熟络的带着他们来到自家厨房拿出盐来给他们看看。刘月英说,以前都是一个盐罐子,吃的用的都在罐子里,现在做菜用低钠盐,腌制食品用不加碘食用盐。现在莲花坳里腌制的腊鱼、野菜已经小有名气,村民说都知道用什么盐也是食品安全的大问题。
  
  从刘月英家出来,王国富绕着莲花坳转了起来,看到门外堆放着的盐忍不住叮嘱户主要注意存放。“你们放心,现在冒人用私盐了”,离岛时,几户渔民好心地嘱咐。
  
   破案之后找答案 背着真盐换假盐
  
  2013年,益阳市盐业管理局联手公安侦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跨省制售假劣食盐团伙案“7·15”案,一个涉及湖南、湖北、广东、浙江、江西五省,祸及20多个县市的制售假劣食盐团伙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同时,该案的审判也意味着涉盐犯罪量刑有了更严格的法律依据。
  
  破获大案固然可喜,但更重要是为边远地区用盐安全问题找出长效解决的答案。参与多次打击假盐案件的益阳市赫山治安大队大队长刘利民认为,制假贩假者隐蔽性很高再加上一些群众对于食盐安全知识的匮乏,这对于维护盐业市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多次主动出击的打击制假售假行动中,益阳盐政与公安联动已然形成无缝对接,相互配合的工作形成拳头有力地打击了益阳市场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
  
  此外,大多数假盐对于老百姓而言难以辨别真假,制假贩假者的违法行为损害了整个行业公信力。“7·15”案件破案后三个月的时间,益阳市盐业管理局盐政人员足迹遍布益阳各个乡镇,用真盐换取假盐。
  
  王国富表示,依法治理盐业市场上的同时要加强对食盐销售终端的掌控。近几年,湖南省轻盐集团开展了"三项基础"工作管理,即:巿场管理、终端网络建设、片区经理责任制。盐政人员与营销、配送、市场维护人员高度融合,全员盐政、全员管理巿场,让老百姓真正吃到放心盐。
  
   比私盐贩子“更接地气
  
  回程路上,王国富又顺道去看了一家超市与几家城乡结合部的小商铺。在这家超市里,盐的品种更加丰富,他需要知道盐架上的品类有没有摆放整洁。“城区市场我们更看重的是人们选择的多样性,少吃盐吃好盐,相比较两元一包的普通盐,城区人口如今也可以花上七八元吃一吃进口盐。
  
  据轻盐集团盐政监督兼市场管理部科长蔡勇透露,轻盐集团正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项目,今后民众可以通过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进一步了解用盐安全常识。同时,他还呼吁民众一定要去大型超市以及指定盐业许可证的专营店购买“雪天”品牌的盐类产品。蔡勇说:“希望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自觉抵制和举报制假售假行为。
  
  在城区和交通较发达地区,私盐越来越难生存。但在莲花坳或者偏远的山区,“咸的就是盐”还有一定市场。坦率地说,王国富表示,要打赢这场与私盐贩子的“游击战”,也许关键是我们盐政人员能比私盐贩子更能上山下乡,“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