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郑佳明:湖南战场为中国获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31.08.2015  17:47

(湖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红网名誉董事长郑佳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易昂 长沙报道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为中国获得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大国地位,为日后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今天,湖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红网名誉董事长郑佳明在接受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报道组采访时表示。
  
  湖南作为抗战初期大后方重要的战略基地、相持阶段的抗日主战场。湖南人民(包括在外湘籍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抗日救亡为己任,勇敢地投入到抗日洪流之中,形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相持阶段主战场 发生六次大规模战役
  
  郑佳明介绍,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到1945年8月芷江受降,湖南军民浴血奋战了7年。据统计,整个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进行较大的战役有12次,而发生在湖南境内的就有6次。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以及长衡会战。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第三次长沙会战,最激烈的是常德会战和长衡会战。从整个抗日战争过程看,国民党军队战场共计会战22次,湖南战场的会战占1/4以上。湖南战场的会战规模也比较大,国民党军队共投入兵力计200万人次,死伤30余万;日军投入的总兵力计50余万人次,死伤近10万。
  
  “判断一场战争的胜负,主要看二个方面:一是各自的战略目标是否达成;二是战争的消耗,主要为人力的消耗。”郑佳明介绍,由于各自政治立场不一,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这六次战争的胜负各有说法,但对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一胜二败一平”。
  
  1938年武汉失守以后,长沙成为国民党华中战场重要的前沿战略据点,第九战区的防御中心。第二年9至10月,侵华日军第十一军调集约10万人,向东起江西省赣江、西至湖南省湘江约250公里的地区内,大举进犯,主攻方向则为湘北。这就是第一长沙会战。
  
  郑佳明认为,这一战双方打成了平局。因为这次会战,在会战之初,敌强我弱,随着战局的进展而变化,敌我力量彼此消长,双方优、劣之势互相制约,造成一时的势均力敌,中国守军既未能取胜,更非大捷,但也未失败,双方均未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谁也没有战胜谁,形成第一次长沙会战的平局。
  
  1941年9月上旬,日本步兵15万人,配以海军空军,再犯长沙。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4个军共约27万人进行防御。日军集中兵力于湘北正面,在新墙河激战守军依靠工事,英勇战斗,大量杀伤敌兵。敌军派来飞机狂轰滥炸,并发射毒气弹,随后又以战车冲击,同时用伞兵袭击守军后方。于是阵地被突破,各守军很快被打垮,部分日军进入长沙。
  
  郑佳明认为,第二次长沙会战虽然打败了,但有些战斗打得很激烈。如敌军强渡新墙河时,守军英勇战斗,大量杀伤敌人。日军在青山登陆时,守军第九十九军地一九七师一个营奋起抵抗,大部壮烈牺牲………
  
  1941年12日,日军第十一军阿南惟几指挥3个师团、1个旅团以及1个飞机团等约12万人,第三次进犯长沙。中国第九战区认真吸取前两次的经验和教训,精心准备,群众积极参与。此次会战,日军伤亡约四五万人,终于遭到失败。
  
  “这次战役,守军之胜利是显然的。但是,这次战役守军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郑佳明介绍,本来日军在重重包围之中,已成瓮中之鳖,却让它大部跑掉了。原订“收复岳阳”的计划亦成泡影。原因是包围不严,追击不力。第九战区长官部在实行包围时,部署各部齐头并进,限制了行动,缺乏灵活性,造成各部行动迟缓,使日军能够抢先控制浏阳河一个重要渡河点,突围成功。
  
  同样,与第二次长沙会战一样,长衡会战中,虽然衡阳失陷,但是国民党军队打退日军二次猖狂的总攻,显示了中华儿女在外国侵略者面前的英雄气概。
  
   湖南战场为中国获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湖南战场六次大规模的战役对全民族抗日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何重大影响?
  
  郑佳明认为,六次战役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次长沙会战扭转了战争趋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未到长沙就被迫退回,这是日军自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第一次未能达到其战略进攻目标就被迫退却。使重庆政府看到了日本攻击力量的极限,坚定了继续抗战的信心,打击了重庆政府内部投降派的气焰,遏制了国内外的妥协失败舆论。
  
  同时,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灭我军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为中国获得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大国地位,为日后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是拱卫陪都,扼守西南门户。日军侵占沪杭及广州后,海上交通完全断绝,滇缅公路成为重庆政府获取外援的唯一交通命脉。日本企图进攻缅北,切断这条交通线,把重庆政府完全孤立隔绝。同时,日本亦想沿湘桂路进入西南各省,直捣重庆。
  
  针对日军企图,要拱卫陪都、大西南,确保滇缅路,关键在于守住湖南这道屏障。湖南省会长沙和湘南重镇衡阳,都是通向西南各省的门户。守住湖南,就等于守住了通往西南各省的门户。湖南的得失,关系到中国抗战之胜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之存亡。6年多的相持对垒,6次大的会战,消耗和牵制了敌人的主力。
  
  三是稳定后方局势,巩固长期抗战基地。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地区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并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抗战八年中,湖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全国抗战以有力支援,平均每年提供兵员26万多人、军粮1000万石、军布300余万匹、军棉7万担,“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湖南地区的稳定,不仅使这一广大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有力支撑点,而且成为西南广西、贵州、四川诸省的坚强堡垒,使日军始终不能由湖南而入侵西南、南下粤北,保证了战时陪都重庆的安全。
  
  四是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获得更多国际支持。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在希特勒法西斯席卷西欧,疯狂进攻苏联,日军横扫太平洋,同盟国军队处处失利的情况下发生的,不但是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我军唯一一次大获全胜的战役,而且是整个同盟国战场自苏德开战以来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重大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与世界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成为一体,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时的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