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童海边出游被水母蛰伤 淡水冲洗使不得

19.08.2016  01:11

洋洋回到长沙后,伤处仍有个小红斑,便涂了点药膏。通讯员 供图

  星辰在线6月18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胡伟男 通讯员 张超 汤雪) 10岁男孩子洋洋(化名)参加暑期夏令营,在海边玩耍时遇到了一个透明柔软的不明物体,这个看上去完全无害的东西却蛰伤了洋洋,事后大家才知道,那是有毒的水母。事发近一个月了,洋洋大腿上残留的红斑仍然未消。

  7月21日下午,洋洋在三亚参加夏令营。“在水里玩了不到20分钟,突然右侧大腿一阵刺痛,仔细看才发现我腿边有一个半透明的、软软的东西。”洋洋赶紧向老师求救,老师用当地“土办法”把沙子敷在伤口处,企图将毒逼出来。事发后几天,洋洋的患处无明显疼痛,老师也询问了当地人,他们均表示无大碍。

  洋洋回到长沙后,伤处仍有个小红斑,便涂了点药膏。见伤处红斑一直没有消退,前几日,洋洋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经医生诊断,考虑为水母蛰伤引发了皮炎。

  “水母个体主要是由伞部和口腕部组成,口腕部有许多小触须,触须上有很多的刺丝囊,这是水母的防御和进攻武器。如果人类不慎触碰到水母,刺丝囊会弹出刺丝,刺入人体皮肤内,并释放出毒素。哪怕是扯断触须,它也可能粘在伤口上继续释放毒素。”长沙市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江萍介绍,暑假期间海滨游火爆,而每年6至10月正是水母活动的频繁期,各类水母蛰伤事件也时有发生。

  据悉,水母蛰伤以四肢、躯干、头面颈等暴露部位多见,轻者可表现为刺痒、烧灼感,皮损处表现为红肿、红斑、丘疹、水疱、暗红色瘀斑等,呈点滴状、条索状或地图状,可在20天左右自愈;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头晕、乏力、出冷汗、血压降低、呼吸加快、肌肉疼痛、胸闷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江萍提醒,水母蛰伤常发生在炎热夏季,市民去海滨游泳时应遵守当地安全警示;遇到水母时,不要用手直接抓或捞取;即便是死的水母,只要其刺丝囊还处在湿润状态,仍有可能会伤人,漂上海滩的水母碎片也不能随便拾取。若不慎被水母蛰伤,切勿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可促进刺丝囊放射,可立即用毛巾、衣服、泥沙等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毒液,不可直接用手擦拭;如有条件,可用酒精或碱性溶液冲洗或喷洒患处,或用10%的碳酸氢的溶液冷敷患处,这样可以清除残留在皮肤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刺囊,能明显减轻蛰伤的症状。另外,在饮食方面,可适当多食用乳类、乳制品、黄豆、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食用鱼、海鲜、蛋、酒、酸辣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