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生活报告(九)李仕艳:大同三小的温暖阳光

15.03.2015  21:44

(长沙大同第三小学校长李仕艳接受采访)

   编者按: 两会期间,湖南交通频道《全省新闻联播》、《新闻快报》联合推出《我的个人生活报告》,选择9位草根百姓对个人生活做一次报告,讲述2014年里,可以给自己点赞的故事,以及2015年的期许。他们或许是工商制度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或许是湖南党政机关反腐倡廉的亲历者,或许是成功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二胎妈妈……  
 
  湖南交通频道记者 刘畅 长沙报道
  
  11日上午10点,几经周转,经过一段乡间小道般的泥泞小路后,在长沙市人民路最东头的和平小区附近,记者终于见到了一片一层楼的小矮房,门口赫然挂着“长沙大同第三小学”的门牌,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临时校舍。见到记者,校长李仕艳一边指引记者,一边热情地介绍起来,“别看我们学校现在的这个板房面积不大,但是它还是挺漂亮的,功能齐全,南北两边各有4间教室,南北通透对孩子们学习来说有好处,东西向的,就是我们的功能室和办公室……
  
  2012年,原来在长沙市大同一小党支部担任书记的李仕艳参加全市首批“校长轮岗制”,调到了当时还叫“和平小学”的大同三小。2014年,在这所芙蓉区最偏远的小学里,李仕艳走过了最为忙碌的一年。
  
  大同三小地处芙蓉区最东端,紧邻长沙县,属于城乡结合部。基于办学条件和周围环境的限制,与城市中心的小学教学设施差距很大。为了尽可能的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李仕艳动了不少脑筋。他经常在学校周边“溜达”,看看哪儿能“为我所用”。
  
  经过多次勘察,李仕艳发现大同三小紧邻湖南农业大学,周边有很多草莓、水稻等种植基地。“如何把这些资源利用到课堂中”,李仕艳想了很多办法。前两天,学校附近一块种植基地里的油菜花开了,多方沟通后,李仕艳和学校的老师们立即组织了5年级的学生来这里,把观赏油菜花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效果非常好。
  
  地处城郊的大同三小,学生多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2014年8月,长沙市暑期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布的13条新举措,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到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年秋季开学,大同三小新增60个学生,其中,8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李仕艳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进入新学校之后,心理上普遍有自卑感。去年开学时,有个孩子一直不愿透露自己父母的职业。家访之后,李仕艳才知道,这孩子的父母原来就在周边的种植基地打工。怎么样抚平孩子们心中敏感和自卑的鸿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此,李仕艳和老师们在学校附近的农田里,开辟出一个“科技种植基地”,把“社团课”挪到了这里。李仕艳发现,老师们带头参与进来,和孩子们一起挖地、摘菜、种植后,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李仕艳说:“现在那个孩子转变可大了,我们还选了他当队长,他现在很开心了,带着同学们都愿意往他爸爸妈妈的蘑菇基地去。
  
  在想方设法鼓励学生们内心自信、阳光起来的同时,师资力量也是李仕艳着力去突破的瓶颈。一方面想办法把老师们“送出去”,送到大同小学本部,通过“影子学习”的方式,跟踪大同小学老师一天,用模仿的方式不断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将名师“请进来”,现在大同三小数学教研组有一个“教授之约”,专门聘请退休了的名教师来到学校,给新老师带教、讲座。
  
  2014年,5名年轻的优秀教师主动轮岗加入到李仕艳的团队。他们都来自大同小学、燕山小学等家长眼中的“名校”。如今大同三小的学校管理人员由2名增加到了4名,骨干教师从原来的每年增加1个提升到了2个,学校优质资源的配置达到了20%左右。
  
  与此同时,大同三小新校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校址就建在原来“和平小学”的老校址。今年9月,焕然一新的学校就将投入使用。秋季开学,招生人数将达到1000人,是原来的2倍,基本达到长沙城区学校的标准。
  
  以后,这里的孩子们不用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能上得起好学校,李仕艳觉得自己“来得值”,她说:“蓝天之下都是孩子,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优势资源的分享,给学校带来了变化,也是对我自我价值的实现。
  
  【链接湖南】
  
  李仕艳,长沙市首批“校长轮岗制”的践行者,用实际行动为“教育公平”而奉献着。
  
  2014年,湖南省安排20.3亿元,用于改造3530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投入28.4亿元,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513所,累计建成合格学校9109所,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2014年全省共接受55.5万名随迁子女就学。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教育,不仅要求促进“公平发展”,还强调“质量提升”。随着更多的大同三小在三湘大地兴起,教育公平的温暖阳光正在托起无数孩子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