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环保就是要拿走污染企业的奶酪

11.10.2017  14:16

近日,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调研时强调,今年以来一些地方空气质量状况出现波动,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反弹,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难度很大。要通过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要严格量化考核问责,促进压力传导到位,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10月8日《经济观察报》)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环保工作必然要继续加码,这固然要求地方政府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环保,同时也离不开各方的理解与支持。然而当前“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舆论压力不容小觑——“环保督查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督察组严格执法导致企业关门”等一系列论调,集中质疑深入开展环保督查的必要性,似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环保造成的。这简直像极了之前“反腐影响经济”的论调,不仅毫无数据支撑,更有拿腐败和污染绑架经济的嫌疑——难道因为割掉瘤子会疼,就不做手术了?

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直接的导火索是一封外企发布的求助函,其以零部件断供可能造成巨额损失为由,要求有关部门对一家环保不达标的供应商网开一面。相信这家外企在自己国家断不敢向政府提如此无理要求,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要求法外开恩,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过去有些地方确实存在“GDP思维”,习惯于对纳税大户、就业大户的排污行为网开一面,所以有些企业也被惯得理直气壮起来;二是如今的环保行动是硬碰硬、动真格的,原来的那套不管用了,于是又想通过社会舆论来绑架有关部门,希望能“特事特办”。医疗行业有医闹,企业中如今也有了“环保闹”,都是想依靠非常手段不当得利,而只要他们有一次得逞,整个秩序就会被破坏。凭什么因为你不愿有经济损失就要让公众拿健康去埋单?

环保行动对经济有没有影响?当然有,有影响才能说明来真的、有效果,甚至既得利益的污染企业越是叫苦连天,才愈发能显示出环保的威力。具体而言,有些原材料生产企业由于环保不达标被限产、停产,势必会在短时期内影响供求关系,进而引发价格的波动。然而必须要指出的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需求的缺口很快就会被合法的企业补上,供求终将达到平衡。相反,如果继续以牺牲健康的代价维持低成本优势,沉溺于“污染红利”中不能自拔,必然会积重难返,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污染有“红利”,环保有代价,工业化时代的蓝天白云,不是自然发展就能够轻易获得的,因此只有让“发污染财”的企业尽早被关停,才能让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环保和经济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环保的唯一敌人是污染,而治理污染反过来会提升经济的健康指数。长久以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确实存在,守法企业因为环保投入抬高了成本,违法企业则通过牺牲环境来攫取暴利。然而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加码,污染企业没有了生存空间,合法企业却因此而受益,此消彼长之间,新旧动能得以转化,经济发展只会更加健康而有序。譬如长期占据“空气质量最差十城”的邢台,今年对全市1397家严重污染环境的板材企业进行统一拆除,大刀阔斧的整治令其空气质量改善率居河北第三位,但同时并没有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增加值的增速位列全省第一。环保达标、增速加快的双赢局面,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在环保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之后,困难与压力必随之而来,但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胜利。以不断完善的环评制度为生态文明把好第一道关口,以持续深入的环保督查让新环保法更具震慑力,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图景就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