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环保公益组织能力大幅度提升

08.09.2016  17:32

在腾讯发起的“99公益日”前夕,湖南的一批环保公益组织都在为“”而忙。

9月6日凌晨,湖南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的会长何建军还在加班,为的是他们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的“湖南候鸟守护者行动”“绿色湘军支持计划”“带狗狗回家”3个公益项目,在9月7日至9日,能成功筹集到100万元。

同一天,本土著名环保公益组织“绿色潇湘”总干事戴晓艳,为“净滩100平方米”湘江项目筹款又“筹人”;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寻找最后的穿山甲”项目,在微信朋友圈中不断刷新着信息,为公益筹款作最后的冲刺……

借助这场盛大的公益募捐活动,不少环保公益组织有望得到来自公众捐赠、腾讯以及各类基金会同比配捐的资金,数额可观。而这,正是他们能继续跟环保公益谈“”的物质保障。

钱从哪来

有基金会、公众捐赠,有政府部门支持,也有个人自掏腰包

2016年9月10日,正是我步入专职环保圈整整4年的日子。”9月6日,“湘潭小武哥”洪武在微博上写下了一段话。

4年前,原是企业高管的洪武拿出10多万元私房钱,说辞职就辞职,成为一名职业公益环保人。“当时压根没想过要去找钱。”专门做环境污染调查与监督的洪武,3年用完了这10多万元,收获了“环保疯子”的称号。今年他荣获“最佳环境报道奖”的“最佳自媒体奖”,他的微博“@湘潭小武哥”至今已发布将近十万条信息,以民间的立场,通过报道加倡导的形式,促进环境问题解决。

如果说“小武哥”曾经的腰包还有点“底子”,那么现在湖南环保公益圈里一批年轻的“熟脸”们,一出“象牙塔”就扎进了环保公益行业,靠的绝对是“真爱”。

就在2009年那一届,从湖南高校毕业后在全国各地创办环保公益组织、成为职业公益环保人的,至少就有7人。”曾担任中南林科大“绿源”环保协会会长的何建军正是其中之一。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在高校社团中就与环保结缘,并且“一见钟情”。

2010年初,毕业不久的何建军与尚未毕业的戴晓艳,成为长沙绿色潇湘环保科普中心最早的2名全职工作人员。戴晓艳告诉记者,最初的运转资金来自于理事会成员的捐赠,每人每月捐赠500元。理事会成员承诺,一直到获得机构捐赠为止。就这样过了4个月,“绿色潇湘”终于获得第一笔来自基金会的2万多元捐赠。

而何建军后来创立的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一开始也举步维艰。他回忆,2012年开始筹备护鸟营项目,全年筹资约18万元,但总支出有30万元,为此自己跟父亲借了10万元,用于发放4个工作人员的工资。而且,这10万块钱至今未还。还有一次,因为用自己的信用卡先期垫付费用,40天免息期过了却还没找来钱,硬是把自己憋得一个人在办公室流泪。

相比之下,长沙市绿动社区环保服务中心也许更幸运一点。作为长沙市民政部门2012年孵化扶持的公益项目之一,“绿动社区”获得了2万元小额资助,在成功度过一年孵化期后正式注册成立,以环保宣传、教育和监督,节能环保知识技术推广为主业。

3年来,“绿动社区”接受过垃圾分类方面的社区购买服务,尝试过与政府部门进行环保宣教战略合作;眼下,“零废弃:干湿垃圾分类示范项目”的方案也已获得长沙县的政府公益创投16.8万元,即将在一个500户居民的小区开展试点。

近年来,公益环保人普遍感觉“现在申请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多了”。比如湖南环保联合会的收入连年翻番,去年一年筹资百万元。5年来,“绿色潇湘”获得的资金总额有400万元。据介绍,其中主要来自于基金会的捐赠,包括阿里公益、阿拉善SEE、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其次是公众捐赠,另外还有部分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少量企业捐赠。

钱用在哪

守护江河、保护生态、传播“绿色”,环保公益组织茁壮成长

不管有钱没钱,都不能阻止理想者的脚步。

公益人都很‘抠’,只要有多少钱就一定能做多少事。”何建军笑着说。

湖南环保联合会2012年启动的“护鸟营”项目,第一笔资金来自圣辉大和尚的3万元善款。负责人何建军说,其中一万元用于印刷宣传资料,另外还买了一台红外摄像机,剩下的基本用作差旅费,先后三次前往桂东的候鸟迁徙线路蹲点。这次行动拍摄的专题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当时一天的网络点击率就达到15万次,引起了国家及省里的重视,推动了保护候鸟的热潮。

有了影响力,“护鸟营”项目从2012年至2015年共筹款约120万元。何建军说,以前10万元一年,主要就定期开展巡护、拆除捕鸟网等行动,在候鸟迁徙地区进行各种形式的护鸟宣传,另外给予志愿者一定餐补、交通补贴;去年一年筹到60万元,转变思路搞阵地建设,目前全省已建起5个守护站,每个点安排一名专职人员,另外还组织各地守护者集中培训、学习等。

作为省内第一个关注湘江全流域环境问题的公益组织,“绿色潇湘”的河流守护者行动网络到今年已发展到第六个年头。据介绍,守护者行动网络已从当初的湘江流域,扩大到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核心志愿者从44名增至271名。他们坚守在每一个排污口,仅去年就发布了2078条原创观测微博,实地观察照片9047张,全年共推动解决147个污染防治案例。

因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公民行动,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价值”,湘江守望者群体获评2013年度“CCTV年度法治人物”。这是该奖项自2001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民间环保组织。

通过这样一件件“值得骄傲但又是艰难获得的事情”,一批环保公益组织在三湘大地茁壮成长起来,“环保”二字在人们生活中变得更有分量。如长沙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一群从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相关专业毕业的“90后”,不畏艰难,独立开展湖南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大大减缓了江豚灭绝的步伐”……据了解,我省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环保公益组织已有49家,在团省委注册的环保社团也有40多家。

不少公益组织的“账单”,也从最初的“流水账”变得日益规范,公开透明。以“绿色潇湘”为例,负责人戴晓艳介绍,从2010年正式职业化开始,每年都会向社会发布年度工作报告,其中就有专门的财务报告和捐赠信息公示。2011年正式注册后,按要求进行年审,委托第三方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公益性基金会也会请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对其资助项目进行审计。

出路在哪

公益环保,做事要钱,但更需要有人

当公益组织在想办法“找钱”时,公益基金会也在考量如何将钱花在点子上。

省内比较活跃的环保公益组织,资金来源大头基本都是各种公益基金会。”湖南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何建军说。以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阿拉善SEE为例,湖南地区的“留住江豚的微笑”“湘江守望者”等环保公益项目中,均可见其身影。

2014年,阿拉善SEE湖南中心成立。然而,在近2年时间里,湖南中心的项目实施却进展缓慢。现任湖南中心秘书长张朝晖说,有的希望进行水源保护,有的想做土壤保护,都想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一年开了20多个会,但最终理事会意见还是难以统一。

做环保公益,除了钱,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张朝晖说,今年来,他们的思路也由运作具体项目转为培育发展NGO,比如推荐更多湖南本土机构进入“创绿家”“劲草”等项目,前者可获得3万-20万元的资助;后者更像一个“孵化器”,不仅可连续2年获得每年30万元的资金支持,还可获得智慧支持。“项目申报犹如一场‘路演’,对职业公益环保人的综合能力来说,本身就是一次提升。

如果现在有一笔资金,最需要用在哪个方面?”面对这个问题,不少环保公益组织的答案是人力成本、人力发展资金。

记者采访发现,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是环保公益组织面临的普遍问题。湖南环保联合会去年在高校开了2场招聘会,有一场收了上百份简历,但面试之后只有一个人留下。“绿动社区”去年招到2名全职成员,最终因为家里反对、“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等原因选择了离开。“只希望今年新招的两名工作人员能做得久一点。”负责人袁永红颇为无奈地说。

来自瑞森德筹款研究中心、南都公益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也能佐证公益组织专业人才的缺乏:国内72%的公益机构没有全职筹款人员,其中三分之二的机构负责人承担了筹款的重任。(原载湖南日报9月8日4版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6-09/08/content_113790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