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背井离乡来郴州一无所有 没落户没低保住土房

14.06.2016  23:17

  (原标题:背井离乡30年一无所有 两父子废弃土房“安身”)

  6月12日下午3点,记者跟随郴州义工联合会前往苏仙区拗上镇走马岭村。出了城、驶过一段崎岖狭窄的马路,半个小时后,一间用泥巴堆砌的低矮老瓦房呈现在眼前。

  尽管一路上义工“胡子”几次给同行的队员打预防针,介绍了这家特困户的基本情况,但当他推开这间老房子的木门时,眼前的景象还是令大伙吃惊。

  二十平米不到的泥房,地面坑坑洼洼,阴暗而潮湿。外屋堆满了柴禾和垃圾,里屋摆着一张快要散架的床,地上有一堆旧衣服,整个房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走进屋内,一阵扑鼻而来的恶臭和满屋乱飞的蚊蝇,让记者感到一阵强烈的窒息和反胃。

  86岁的胡隆海老人就在这间屋子里、这张摇摇欲坠的木床上瘫痪了整整4年。他不能坐,也不能翻身,只能保持左侧躺的姿势。已是六月,天气异常闷热,胡隆海穿着一件破棉袄,躺在发黑的草席上,蓬头垢面。

  胡向东外出卖菜或拾荒的时候,就把温水瓶、饭碗、小便桶放在老父亲的床前,确保他伸手便能摸到。

  胡隆海来自四川仪陇县永光乡永光村。他曾经有过两个妻子,第一任妻子为他生下一儿一女后不幸病逝。十几年后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当时大儿子、二女儿已经成年,对选择再成家的父亲日渐疏远。

  1969年,第二任妻子生下了儿子胡向东,六年后也因病去世。1992年,62岁的胡隆海孤苦无依,当时正在郴州矿山打工的儿子胡向东便把他接来郴州,带到身边。不曾想到,胡隆海这一次离开四川老家一别竟是25年。

  胡向东今年46岁,文化程度不高,为人老实,因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至今没有成家。

  1986年,17岁的胡向东跟着一群四川老乡来到郴州玛瑙山洪水塘一家锰矿厂打工。两年后因这家锰矿经营不景气,同来的四川老乡陆续离开郴州另谋他路,而做事勤快的胡向东则被这家锰矿厂的老板欧学海推荐到别的矿山,继续留在郴州。

  1992 年,欧学海去过胡向东的老家。“那是一个抬头先看见山,再看得见天空的地方”他回忆说,“当时还没有通马路的深山村子,非常贫穷。”看到60多岁的胡隆海一个人在穷乡僻壤之地无依无靠的样子,欧学海深感同情,建议胡向东把老父亲接来郴州。为了让这对父子居有定所,欧学海把自家的废旧的土房子腾出来给胡隆海安身。此后,胡向东在矿山打工赚钱,胡隆海则开荒种地,日子虽然清贫,但也还算安稳。

  欧学海说他佩服胡向东对老父亲不离不弃的孝心。对于这个非亲非故的外乡人,欧学海给与了朋友式的关照。背后的菜地是他赠送给胡向东的,胡向东精心打理得不错。

  2012年的一天,胡隆海在田间劳作时突然俯地,下半身不能动弹。胡向东背着老父亲在郴州寻医问药,花光了几十年打工的积蓄,父亲的病情愈来愈严重。

  三年来,为给父亲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老父亲再也没有进过医院。老父亲瘫痪卧床以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胡向东想着老父亲身边离不了人端屎端尿、擦身做饭,便辞去了当时在一家供电所操作工的工作。家里的花销全凭他种蔬菜、拾荒来勉强维持。

  义工把堆积在屋里的垃圾全部清出。他们准备为老人添置一张稳固的床,这样胡向东就不用睡在柴火灶上的那块木板上了。

  记者了解到,因胡隆海父子户口在四川,一直没有办理迁户落户,因此,无法申请扶贫低保、购买农村医疗保险。

  郴州义工联合会副会长梅子告诉记者,今年端午节,义工“胡子”来到马岭村走亲戚,偶然从姐姐陈贤爱口中得知了胡隆海的情况,随即召集一些义工给老人送来了米和油。“义工扶贫组这些年在郴州慰问帮扶了不少贫困人家,但是像胡隆海这样处境的家庭还是很少见。”梅子叹息道:“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给老人捐献些衣物被褥,为他提供小小的物质保障,长期的帮扶还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

  胡隆海虽然被病痛折磨多年,但是思维还很清晰。当记者问他有何心愿时,他的眼里立马噙满了泪水,沉默了良久,他说:“我很想念25年没再见过面的两个孩子,想回四川老家。”说着,他用右手拭去眼角的泪水。提起46岁了还未成家的小儿子,胡隆海深感愧疚。

  提起未来,胡向东一脸茫然,但是他语气很肯定,他说,他对郴州这个地方和郴州的人有感情了,不打算再回四川,在洪水塘村有个不错的老朋友,准备让他帮忙物色一份好点的工作。

  义工联合会副会长梅子和大家商量,过几天准备些水泥沙子,把家里的地板铺平整一点,再通上电。胡隆海马上要过生日了,大家可以为他过个生日,给他的精神带来一点慰藉。(郴州新闻网 见习记者 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