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兴保:文化旅游要形成聚集效应

28.11.2015  00:13


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湘潭游“”之文化篇】

  湘潭在线11月25日讯 韶山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从2014年3月份开始试演,至今演出了400多场,观看的游客人次超过40万。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上座率、票房都实现60%以上的增长,黄金周更比去年增长1倍以上。

  运行一年多,这台投资6亿多元的大型演出渐入佳境,对韶山旅游的贡献正在初步显现。

   一场演出承载的使命

  “留不住客”是韶山旅游的困境。韶山本地有一句俗话叫做“企客难留”,意思是不能让客人站着,要坐下来才能留下来。上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项目,我们当初的设想是,韶山平均每天几万人的客流量,哪怕有十分之一留下来看节目,就不愁市场。但是,现实往往要比想象复杂得多。

  目前,多数实景演出都是在旅游目的地里面,像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和凤凰的《边城》,每天有大量的游客住下来。演出是“顺势而为”;而在韶山在大多数旅行社的路线安排上是作为过境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要做颠覆性的工作,要“逆流而上”,通过这台演出让游客延长旅游时间,留下来消费。

  我们一开始做得很艰难,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挺过去了,预期的效果也正在发挥出来。

  一是延长了游客在韶山的时间,拉长了消费链条。现在我们的每天观众都在1000人以上,周末、黄金周超过2000人。早几天,韶山宾馆分管餐饮住宿的柳总跟我说,“今年以来的10个月,是宾馆有史以来生意最好的时期”。剧场对面的10多家农家乐老板也说,过去他们下午4点以后就可以关门了,现在要忙到晚上10点左右。他们生意的好转正好与我们演出的票房增长同步,可以看出演出对餐饮、购物、住宿等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二是为当地提供就业。我们335名员工,除了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演员,包括工作人员和群众演员,有160多人是韶山当地的老百姓,他们有的白天做生意,晚上还能获得另外一份收入。

  三是拉动招商引资。目前,润泽东方与湖南粮食集团合作的福寿广场项目进展顺利,红色奇石馆、蜡像馆、金像馆等项目也正在洽谈。韶山文化旅游类项目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效应,大坪乡棠佳阁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投资大、起点高的项目正在积极实施。

   文化产业要接地气

  旅游只是一种人人可为的肤浅、生动、简明的文化体验活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来制造好奇点,但不能走进轻旅游重文化的误区,甚至为文化而文化,旅游的文化做得太复杂了只会适得其反。做旅游不做文化是傻瓜,做旅游只做文化是大傻瓜。

  我们的定位是以爱国主义题材的旅游演艺,是艺术与科技结合。在把握史实准确,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关键是要做到让游客喜欢,也就是要接地气。像央视的晚会或一些献礼性演出,为了一次演出要准备半年;而我们每天都要演出,不可能每个章节、每个细节在表演上都做到精湛。游客也不会有那么高的要求,他们只是在旅行过程中走累了,晚上寻找轻松、开心愉快的感受。

  按照游客的要求,我们的节目在不断改进。比如原来观众说看不清人,我们就把表演区向前移动,欢庆的队伍从观众席里穿过去,抗日战斗的场面就放在观众前面,感染力增强了。比如谢幕的时候,饰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走到观众前面来,与观众互动握手、一起合影,让大家都很激动。据我们了解,95%以上的观众都在为我们的演出叫好,他们互相传播,使更多的游客愿意掏钱来买门票看演出,演出才有生命力。

   文化要与资本对接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实景演出把红色旅游与演艺文化结合起来,在韶山是一个开创性的项目。韶山、湘潭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书本上、意念中的文化,必须与资本市场对接,搭建载体、形成产业,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发挥出效益。

  目前,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投资信心不足,原因是是找不到好的项目来投。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在经济景气差的时候,文化产业却往往一枝独秀。湘潭旅游发展的瓶颈在于缺项目,现在就要抢抓机遇,积极与资本市场对接,引进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

  就像开饭店,哪里店多,哪里食客多,大家就往哪里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要形成聚集效应。假如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实景演出这样的项目能够有10个以上,湘潭旅游就不会再愁留不住客,湘潭旅游经济的格局也会大变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