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帅呆了 当年挎着相机走四方

15.01.2016  11:30

  1985年7月,我挎着当时的专业相机,在南岳留了个帅哥照。

  1983年,长沙县乡镇的基层文化专干能配上一台相机用于工作,已是令人羡慕的了。这是他们当年11月在零陵地区九嶷山采风留影。(廖术武供图)

  1983年5月,涟源县一批摄影个体户在集体采风。

  1983年7月,时任湖南日报摄影组组长唐大柏,拿着当时国内最顶级的哈苏120相机在涟源蓝田镇采访。

  1981年,益阳地区总工会宣教科龙科长,在几个小朋友面前过抓拍的瘾。

  1984年4月,益阳麻纺厂工会摄影专干用单位的相机在自家附近摆pose。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原长沙县文化馆张老师(中)拥有一部135的单反照相机和银燕闪光灯。他每天机不离身,摄影人的派头十足。(廖术武供图)

  1979年4月,益阳地区花鼓剧团演员莫佩华,借来一台好相机,非要我给她留个青春靓照,这张照片现已成了她当年风采的永久纪念。

  1983年5月,涟源县个体协会主席郭东升的一台高档时髦相机吸引了当地一位老农。

  文/图 乔育平

  在传统胶片相机盛行的年代,能挎上个相机,今天这里兜风闪光,明天那里咔嚓不停的专职摄影人,是非常时髦。可称为十分令人羡慕和崇尚的好职业。

  那个年代,真正玩得起胶片相机的人少之又少。除了照相馆的摄影师外,大都是报刊、杂志的摄影记者,各级文化馆的摄影专干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人员。正因为如此,只要镁光灯接二连三闪个不停,必然引来众人的目光。笔者从1981年起,在益阳的一家大型企业——益阳缝纫机厂工会干了四年。当时单位仅有的一台海鸥4B相机就由我一人使用。有这台相机的陪伴,我不仅成了厂里人人皆知的明星人物,还成了益阳市内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和手机摄影的出现,现在人人都是摄影师,个个都是照相人。新的时代正造就出更加精彩的摄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