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点石成金”,精准扶贫的湘西样本——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开展湘西扶贫攻坚纪实
湘西,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因地处武陵山腹地,亦成为“穷得让人揪心”的地方。
近年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按照“立足部门职能,发挥行业优势”的定位,在这湘西这个省内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打响了一场战役。
今年,在全省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给湘西州凤凰县追加了4000亩建设用地规划空间。从2015年开始,他们每年给湘西州单独下达专项扶贫计划指标6000亩,优先支持湘西州利用自身资源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给湘西州安排2015年至2020年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试点指标800公顷。
至目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累计批准湘西州建设项目用地4713公顷(7.07万亩),投入地质勘查资金14.5亿元,安排省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8.94亿元,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近44.77万亩。投入地灾隐患点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1.85亿元,避险搬迁群众已超过了6000户……
地理信息摸清精准家底
花垣县十八洞村被称为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精准扶贫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
金秋时节的十八洞是最美的。
三年前的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村里,与乡亲们握手座谈,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三年来,在各帮扶单位的真情帮扶下,十八洞,这个藏于深山的苗寨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致富的过程中,十八洞人日益感到:“精准脱贫,首先要精准摸底。精准摸底,地理信息才是真正的金钥匙”。
2016年初,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每个市州都部署了一个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的“自选动作”。
作为湘西的“自选动作”,2016年9月19日,湘西州国土资源局启动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监测项目,助力该村脱贫奔小康。
十八洞精准扶贫监测项目涵盖了五重内容:绘制十八洞村高精度地形图,为十八洞村的乡村旅游、农业项目落地提供精准的图件;利用丰富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编制扶贫专题地图,将基于空间信息的精准扶贫数据可视化,实现扶贫攻坚“挂图作战”;利用县扶贫办、村扶贫工作队等机构提供贫困户扶贫信息,以及实地调查的贫困户的房屋位置、面积、照片等信息,构建贫困信息数据库;开发精准扶贫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反映扶贫前后贫困户脱贫指标的变化,实现实时查询和分析;构建十八洞村360°全景监测地图,实现全景地图监测,展示村里的秀美风光,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脱贫的金钥匙不仅给了十八洞村。
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累计投入近1800万元,帮助建成数字湘西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了湘西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成湘西州统一的、唯一的、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城市规划、矿产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了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给予吉首市、花垣县、泸溪县、凤凰县、古丈县、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等8个县市每个县补助约60到100万元,并在基础测绘数据、遥感影像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各个县地理信息基础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投入1500余万元,开展了1∶2000和1∶500地形图编制等湘西州基础测绘工作,为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
地灾防治守护生命
投入数据的背后是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对于湘西扶贫攻坚形势的准确研判。
武陵山腹地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影响,造就了湘西丰富绝伦、不可替代的矿产资源和地质遗迹资源,也使得湘西成为了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
地质灾害也是当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的“拦路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命关天。
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村主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石远忠还清楚的记得7月17日在排几楼自然寨的第9组上演的“生死时速”:从后山倾泻而下的泥石流,瞬间将14间房屋吞没于无形,然而在此次事故中却没有一个人伤亡。
“默戎奇迹”被认为是全国树立了地质灾害应急避险一个标杆、一个典型。
无独有偶,1个月前,龙山县石牌镇上母村4组的齐家沟突发一起因山体滑坡冲毁供县城饮水渠道引发的泥石流。在当地干部的指挥组织下,35户158人提前安全撤离,成为龙山“6.19”特大暴雨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的典范。
基础的夯实,换来的是一个个传奇的演绎。
一直以来,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湘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预警与避灾、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扎实推进。尤其是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已经成为湘西每个乡镇干部和每个存在地灾隐患点村寨群众的必修课。
湘西州州委书记叶红专说:“湘西自治州虽然是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恶劣气候经常光顾区,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卓越有效的。省厅对湘西的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
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湘西自治州地灾治理和搬迁避让资金17803.69万元,其中投入治理资金10202.69万元,安排项目70个;投入搬迁避让资金7601万元,搬迁1642户6568人。
异地搬迁拔穷根
黄色的外墙,灰色的屋顶……10月9日,秋阳下,凤凰县腊尔山镇的夯卡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青山环抱中,静谧而安宁。世代生活在夯卡村雷公潭上下两寨的35户人家,即将搬进这里的新居,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场景。
夯卡,在苗语里是“美丽的峡谷”的意思。现实中,“美丽的峡谷”却是乡亲们挥之不去的痛:赖着吧,生活没奔头;挪挪吧,又不知往哪儿去。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凤凰县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有3428户14788人,而全州则有更多。
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凤凰县开始“挪”了。紧接着,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阿拉营镇黄丝桥村安置点用地项目获得了批准。
黄丝桥村位于凤凰县阿拉营镇境西部,距县城24千米。黄丝桥村存在自然条件差、贫困面较大、群众增收难、人口素质低、返贫率高等因素,属典型的贫困村。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已经有1329年的历史,属湖南省重点保护单位之一,有着非常高的旅游发展潜力。
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现实困难,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州、县国土资源部门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和黄丝桥古城旅游开发,从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入手,先是确定了黄丝桥古城搬迁安置地,然后将该项目申报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采取了农用地只转不征项目的方式进行申报和审批,转用后权属归村集体,统一建设安置,土地使用权分到户(土地不得转买卖),安置方式采取统建安置房产权置换。
该项目是近五年内,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审批的农用地转用项目中面积最大的,因为开辟了绿色通道,项目从审查到办结仅用时一个星期,仅报批资金就为当地政府节约2000多万。
为用好用活用足增减挂钩政策,助力包括湘西州在内的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措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可以先行使用土地,不符合规划的,可以边用地边调整规划;贫困地区开展增减挂钩工作不受指标限制,建新节余指标可以在全省流转交易;利用增减挂钩指标办理用地手续的,不用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可以免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相关费用;明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由县级统筹解决,拆旧复垦的园地可以当作耕地指标,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
特色产业奔富路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结合湘西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凭借国土资源的行业特色,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正在湘西探索一条产业致富路。
产业一:土地整治+出农业产业
2015年2月13日,位于花垣县雅桥乡的国土优质生态农业示范园正式揭牌。通过土地整治,雅桥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共完成土地平整1000亩,土地开发增加耕地702亩,解决了部分土地低产、低效、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确保了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园区依托土地整治项目,总体建设规划为集优质水果、生态养殖、无公害蔬菜、精品特种苗木、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旅生态示范产业园。
雅桥国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园以来,累计为农民工发放劳务工资83万元。在土地流转中,以各种方式保证群众利益,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用80万元。
雅桥国土生态园项目并非个案。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省国土资源厅在湘西安排农村土地整治项目1622个,投资8.94亿元,建成该标准农田44.77万亩。
产业二:找矿突破带来的绿色矿业
在青山绿水之下,湘西蕴藏着丰富的矿藏,现已勘查发现63个矿种485处矿产地。已探明的主要矿产有铅、锌、汞、锰、磷、铝、煤、紫砂陶土、含钾页岩等,其中锰、汞、铝、紫砂陶土矿居湖南省之首,花垣-凤凰铅锌矿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锰工业储量3106.57万吨居全国第二,汞远景储量居全国第四。“锰都”、“钒海”誉满神州。全州初步探明页岩气储量达4.8万亿立方米,占全省的70%左右,可采储量超过1.4万亿立方米,价值高达3.5万亿元。
无疑,湘西的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早在2010年的湘西古丈县岩头寨钒矿详查项目验收会上,时任湘西州州政府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按照该钒矿潜在价值3000亿元计算,相当于当时古丈县300年的GDP总和,也是当时湘西州10年的GDP总和。
为摸清矿产资源家底,近年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湘西州开展地质勘查项目70余个,投入资金总额2.257亿元。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成果。花垣—凤凰地区铅锌矿整装勘查在201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脑坡矿区和清水塘矿区累计探获铅锌资源量673万吨,正在工作的杨家寨、排楼矿区初步估算资源量亦可达600万吨。
花垣大脑坡矿区铅锌矿普查项目探矿权于2015年3月通过湖南省国土资源交易网挂牌出让,出让价格5.68亿元。
与此同时,页岩气勘查投入11.6亿元,矿泉水勘查投入600万元,支持湘西开展页岩气、矿泉水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着力打造新型绿色矿业。
然而,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似乎是一组无法回避的矛盾。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花垣县部署了李梅铅锌矿“矿山复绿”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两型矿业,促进湘西矿业的绿色发展。
产业三:地质遗迹引爆的旅游产业
8月6日,第三届红石林土家摸泥节在湘西古丈县境内的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开幕,上千名游客与土家族的阿哥阿妹一道为爱摸泥,祈愿幸福,上演了一场民俗与时尚结合的摸泥狂欢。
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如今的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已然成为“中国最美地质公园”。曾经不通水、电、路,年均收入仅几百元的穷乡僻壤,通过旅游服务、民俗表演、农家乐等多种方式,老百姓年均收入已近万元。
“红石林模式”书写了大湘西地质旅游扶贫的新篇章。
湘西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是湖南省地质遗迹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据初步统计,全省有各类重要地质遗迹518处,而湘西地区有重要地质遗迹61处,占全省重要地质遗迹总数11.8%,区内国家地质公园3处,省级地质公园3处,占全省地质公园总数的18.8%,金钉子保护区2处。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对湘西各类地质遗迹价值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评价定级,编制了湘西自治州最为完整的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建立了数据库。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的本底资料;为旅游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级以上财政投入湘西自治州地灾公园项目资金为8716万元,通过实施工程保护、调查、监测、科普项目,建立了多个科普场馆、多条科普游道,建立可多个地质公园博物馆或展览馆,对地质遗迹保护和景区的改善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通过实施项目与地质公园建设,解决就业10000余人,公园游客累计达到5000万人次,由公园带来门票收入近12亿元;地质公园带来旅游收入约40亿元。(邹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