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湘潭“紫鹊界”湘乡梅龙村迎来脱贫致富好机遇

25.03.2016  20:17
 


梅龙村的最大看点在梅龙山,脱贫攻坚的难点也在梅龙山。如何让梅龙山在传统农业中的劣势,尽快转化为现代农业的优势,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展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3月15日,湘潭市商务局驻湘乡市中沙镇梅龙村帮扶工作队员刘舟,在与支村两委成员讨论、完善今明两年脱贫攻坚方案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自然条件成瓶颈



梅龙村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共12个村民小组,有340户、1458人,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梅龙山上。山脚,也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自然条件比较差。全村耕地面积2000多亩,水田754.8亩,旱土802亩,山林3000多亩,水面仅50亩。梅龙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主峰古塔峰海拔高704米,山顶有座始建于南宋致和五年(公元1115年)的寺庙。



村里没有村集体经济实体,更没有其他个体私营企业,村民收入来源全靠种田、外出务工或做生意。目前,梅龙村是湘潭市65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还有39户合计149人的贫困人口。



梅龙村穷,住在梅龙山上的村民更穷。几年前,由镇、村筹集资金,村民们投工投劳,开辟了一条从山底通往山顶的盘旋公路,因山势陡峭,路宽仅4米左右;且由于没钱硬化路面,若非久晴的日子,车辆无法开上山去。



2014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支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筹钱硬化了从山脚到山腰的2公里主路,但还有通往山顶的约3公里主路,以及通往各村民小组的支路没有硬化。有些支路受地形限制,宽度不足3米,至今过不了汽车。



居住在山上的村民相当分散,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田地遍布于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山高坡陡,层层叠叠的梯田平均宽度不足5米,最窄的近1米左右。山上4个村民小组的水田中,没有一丘田面积超过一亩,不足20平方米的田块比比皆是,村民们形容为“蓑衣盖一丘、斗笠遮一丘”。因为耕种费力、收效甚微,如今山上的中青年劳力全都外出谋生去了,留在家里的是为数不多的老年人。许多梯田长满了翠竹,只有通过被落叶遮盖的田埂,才能够确定这里曾是稻田。



有山有水无效益



梅龙山的主峰下方有一条深壑直通山脚,壑中四季水流不断,两旁是狭窄的梯田和茂密的竹林;站在梯田上、竹林间,远远就能听到哗哗的水声,但由于杂草藤蔓遮挡,难见其形。



半山腰上有一座梅龙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面积60余亩。可蓄水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多亩。从上山主路到水库大坝,还有约1公里狭窄的毛坯路,去年5月经过村里拓宽、铺粗砂后,现在勉强能过小车。



水库上方的一个山窝里,住着村民何水生一家4口人。夫妻俩在水库边种了几丘梯田,栽了10余亩果树,别无其他经济收入,日子过得比较拮据,至今仍住着低矮的土坯房。



何水生说,最近10余年来,他栽种的桔子基本不愁销路,每到成熟季节,就有周围的熟人来自采自摘。但由于产量小,且价格不高,赚不了什么钱。到去年为止,桔子的价格每公斤还只1.5元左右。至于为什么不扩大种植规模,何水生称,一是自己没有生产成本、没有过硬技术,其次是交通不便,种多了运不出去,也没有太多的人来自采自摘,照样赚不到钱。



到现在为止,山上许多村民像何水生一样,住的仍是低矮的土坯房,喂几只鸡,种一点蔬菜,过着原生态的生活。



驻村帮扶变化大



公路、林间道路和水利建设是梅龙山村民反映最突出、呼吁最强烈的三大问题。



去年5月全市启动驻村帮扶工作后,在湘潭市商务局及其他后盾单位的支持下,筹资10万元,给梅龙山上的进组入户毛坯路铺上了砂石,总长度约3公里,基本解决了村民们行路难的问题。由于山上的土质含沙量很大,结构性非常差,工作队协助支村两委多方筹资30多万元,给已经硬化的2公里上山公路两旁修筑了排水渠,以防山洪冲刷路基,并在一些容易塌方的地方加砌了护坡,另外还硬化了1.2公里灌溉渠、350米主路面。所有这些,共计投入50多万元。



此外,支村两委引导村民成立了一家生猪养殖合作社,入社农户6户,出栏生猪1000余头,目前存栏700多头;今年又在扶持成立一家土鸡养殖场,养鸡场场地已平整好。一位村民与别人合作搞竹制品加工企业已经多年,虽然车间不在村里,但村里有丰富的楠竹资源,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一直在促进村民与企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方面下功夫。    



村民向往“紫鹊界



按照梅龙村今明两年的精准扶贫计划,到今年年底,要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60%以上,到2017年底,建档立卡的149名贫困人口均实现稳定脱贫。



具体怎么搞,支村两委成员及驻村帮扶队员经过深思熟虑,已经形成了初步方案。其中包括继续想办法筹措资金硬化、拓展村道,尤其是梅龙山上的主次道路,沿道路两厢发展旅游观光、种养殖业、休闲农家乐等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流转,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梅龙山的干笋、腊肉、蕨菜、土鸡等山货打造成地方特色产品,推入市场。



娄底市新化县的紫鹊界风景区,最吸引游客的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梅龙山的梯田也不少,开发出来同样美不胜收,希望能把梅龙山打造成湘潭的‘紫鹊界’,让穷山窝变成聚宝盆!”这是村民们的共同愿望,也是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的努力方向。



有路才有希望



春暖花开,春耕在即,地处湘乡市中沙镇西北角的梅龙山上,却还是一片静寂。



行走于山中,看到的是茂密的竹林、层层叠叠的梯田、陡峭的山崖,听到的是潺潺的溪流声;每当峰回路转,低矮的土坯农舍旁边,偶尔能发现几只放养的土鸡在林间觅食。



除了一条硬化到半山腰的水泥路,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还处于原生态,几乎闻不到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的气息。



有路,梅龙村才有希望。”村支书黄建立说,“没有路,任何产业都无法发展;有了路,这里的穷山恶水就可能变成金山银水。



的确,没有路,山里的竹子就运不出去,无法变成赚钱的商品;没有路,山顶的千年古寺就难能成为旅游景点;没有路,可以作为观光农业开发的高山梯田,只能被淹没在荆棘荒草之中;没有路,这里的中青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陆续迁居他乡,留下的大多是些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



有水山就活,有壑景自生,梅龙山兼而有之。一旦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道路四通八达,人车可以自由来去,荒凉冷落的梅龙山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特色种养殖基地、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连漫山遍野的野菜都成了香饽饽;连绵起伏的竹林成了靓丽风景,别人想花高价买都不会允许砍伐;层层梯田成了抢镜头的鲜货,水库周围垂钓休闲者趋之若鹜……到那时,梅龙山何愁留不住本地年轻人,何愁引不来外地消费者?



要致富,先修路。我们期待梅龙山上路路通,更期待路路通往梅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