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发掘60周年 专家建议加强抢救和继承

30.11.2016  16:06

11月27日,发掘湘昆60周年暨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在郴州举行。

湘昆的特色优秀剧目《义侠记·武松杀嫂》。

西厢记·拷红》。

虎囊弹·山门》。

今年是发掘湘昆六十周年。27日,发掘湘昆60周年座谈会及专家研讨会在郴州举行。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及湘昆老一辈艺术家等数十人与会,共忆当年发掘湘昆的艰苦历程,缅怀老一辈艺术家的功绩,探讨湘昆的传承和发展。

原郴州市文联副主席、湘昆最早发掘者李沥青老师已经96岁高龄,但谈起当年发掘的往事,老人仍思维清晰,饱含深情。1954年,嘉禾民间祁剧社团湘剧社与桂阳前进剧团10多名演员合组“嘉禾革新祁剧团”,时任嘉禾文教副县长的李沥青观看老艺人何民翠演出的祁剧《思凡》时,发现他会唱高腔和昆腔,认为“桂阳土昆”尚未绝迹,遂抽调嘉禾珠泉完小音乐教师李楚池到剧团挖掘整理湘昆。1955年,李沥青整理出第一个昆曲剧本《三闯负荆》并搬上舞台,敲响了昆曲新生后第一锣。

1957年11月,嘉禾县昆曲训练班成立,李楚池任班主任。1959年12月,郴州地委决定以嘉禾昆曲训练班为基础,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1960年2月,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在郴州市北街正式挂牌成立。1964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改为湖南省昆剧团。

湖南省昆剧团建团60多年以来,发掘整理、创作演出大戏60多部,折子戏100多折,蜚声海内外。代表剧目有《武松杀嫂》、《醉打山门》等。现为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之一。

在昆曲系统中,虽“腔出吴中”,但“声各有变”。 湘昆音乐既有文雅的共性,又有质朴的个性,表演上优美细腻中显出粗犷豪放的风格。 受本土地域文化的影响,加之前辈 艺人善于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吸取营养,湘昆接地气、节奏明快,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然而现在湘昆面临传承人少,年轻演员们继承的剧目较少,以及年轻一代演员艺术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出席会议的清华大学教授陈为蓬呼吁,趁唐湘音、雷子文等老一辈湘昆艺术家尚健在,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湘昆的抢救和继承。

相关链接——

昆曲是百戏之祖。2001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与南方苏昆、北方北昆同源。湘昆主要流行于湖南郴州桂阳、嘉禾、临武、宜章、永兴、郴县和永州的新田、宁远、蓝山一带,主要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被肖克将军誉为“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