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大学堂走进衡阳师院 刘沛林主讲“留住乡愁”

30.10.2014  02:52

  (29日,湖湘大学堂·专家讲坛邀请衡阳师范学院院长刘沛林教授开讲。)

(刘沛林教授主讲的题目是“留住乡愁——湖湘风情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演讲现场。)

  红网衡阳10月29日讯(记者 陈宗昊)“乡愁其实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经历过的事情以及熟悉的事务的记忆、怀念、同感和向往,是内心深处那份最亲切、最柔软的情感。”今天上午,湖湘大学堂·专家讲坛邀请衡阳师范学院院长刘沛林教授开讲,主讲“留住乡愁——湖湘风情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刘沛林看来,乡愁可以是从自身非居住地和非经历的事物中获得的一种文化感受、文化启迪或文化认同感,是一种具有亲切感的精神情感,往往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愈加强烈并倍感珍贵,进而变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支撑。
  
  “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记住乡愁’倡导的是一种人性关怀、人文关怀,以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文化和情感的精神需求,这是一种真正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
  
  比较“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的差别之后,刘沛林认为,拯救古村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留住乡愁”的当务之急。而保护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的重点是保护原真性和文化景观基因,关键是通过立法手段,解决政府在古村古镇原真性保护和原住民发展方面的不足,同时改变地方居民保护意识缺乏的现状。
  
  刘沛林分析德国城镇化经验后提出,以特色小城镇为主体的满天星斗格局有助于“留住乡愁”。而中国未来的特色城镇主要是“就地城镇化”,因此,中国发展特色小镇的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和地方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产城一体化”。通过讲解两个加拿大旅游小镇的建设经验后,他认为以旅游为导引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是留住乡愁的重要途径。
  
  对于以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刘沛林认为必须依托湖南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自然风光,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切实保护传统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遗产,打造既能承载乡村记忆、乡土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人类聚居之所,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
  
  “这里所说的‘湖湘风情’,包含了地理、文化和自然景观等三重含义。”刘沛林认为湖湘风情旅游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基因挖掘理论,即“景观信息链”理论,而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实现一个小镇一个景观基因的挖掘,“只要每个旅游小镇的景观基因挖掘到位了、确定准确了,特色的问题就解决了”。
  
  湖湘风情旅游小镇的评价标准分为景观与价值、市场与效益、规划与建设、设施与可达、环境与保护、服务于管理等六个大的板块。评价要素涉及小镇的历史文化、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筑特色、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周边旅游区距离与数量、购物场地、特色商品、餐饮条件、旅馆条件、居民素质、环境卫生、旅游服务等诸多方面。
  
  “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保留有一条200米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最后,刘沛林列举了桑植县洪家关镇的白族文化风情旅游小镇、新化县紫鹊界梯田山地农耕文化风情旅游小镇和常宁庙前镇的传统防御文化风情旅游小镇的保护策划情况,并与现场观众就新型城镇化、古旧村落保护等话题进行互动。
  
   延伸阅读:刘沛林
  
  刘沛林教授,衡阳师范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多年来致力于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人居环境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01年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10余项。
  
  湖湘大学堂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是湖南重要的公共文化品牌。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人文社科素养服务,为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提供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