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考古回顾:首开水下考古发现古码头沉船

21.01.2015  03:17

  中新网长沙1月20日电(记者 邓霞)20日,由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行的“2014湖南考古汇报会”在长沙举行,文物考古专家对宁乡罗家冲遗址、茶陵晓塘古城遗址和墓葬、长沙开福区六堆子遗址等考古发掘和城步陡冲头石刻、湘江流域古瓷窑址等调查勘探做了汇报。

  商周考古成果丰硕

  近年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湘、资、沅、澧四水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以建立湖南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结构和体系。2014年发掘的澧县斑竹、芷江四方园、宁乡罗家冲遗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其中,澧县斑竹遗址发现了商、西周、东周三个时期的地层,为建立澧水流域青铜文化的序列树立了标尺。

  芷江四方园遗址揭示出与峡江地区和清江流域性质相同的文化遗存,表明早在商代,武陵山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文化。

  宁乡罗家冲遗址发现了回廊式的建筑遗存,显示这一带在商代已有较发达的考古学文化,这对理解沩水流域为什么会发现大量的商周青铜器,为什么会出现炭河里西周古城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楚汉考古“百花争艳

  平江县安定镇牛屎岭古墓群、茶陵晓塘古城遗址和墓葬、中方县荆坪楚汉墓葬……去年湖南的楚汉考古可说是“百花争艳”。

  位于湘赣交界的幕阜山、罗霄山之间的平江安定、茶陵晓塘两地,扼湘赣交通之咽喉,在这两地发现楚汉时期的城址和大批墓葬显得尤为重要。而位于沅水支流潕水上游的中方荆坪,是湖南西南通往贵州的重要通道,这里也发现了大批楚汉时期的墓葬,调查表明此地还可能存在同时期的城址,极有可能是秦汉时期的“无阳”县城。

  考古人员介绍说,在这三处古城、古墓葬的发掘中,都发现了楚与其境内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物证据。这些材料不仅为研究楚人对南方的开发添加材料,而且对研究古代湖南与周邻地区的交通、以及楚国南部疆域的具体范围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西汉长沙王陵的调查和勘探去年也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了长沙王陵陵园的园墙,为研究汉代诸侯王的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水下考古首次开启

  2014年湖南水下考古工作实现零的突破,在洞庭湖区域津市段发现淹没水中的2处古码头和一艘长12米的沉船。

  2014年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洞庭湖区域澧水津市市区段进行水下考古工作,考古调查范围为澧水津市市区古码头一带,长度1500米左右,河宽约200米。

  这是湖南第一次结合声呐扫描和人工潜水的科学作业,获取了河道较为精确的声呐图和数据资料,摸清了该河段的河床地形,并发现已淹没于水中的2处古码头、防洪堤,同时在水深12.5米处还发现长12.31米、宽3.91米的沉船一艘。目前,对于其他相关的疑似遗迹,考古、声图判读人员正在做进一步的解读。

  据悉,湖南河湖众多,航运十分发达,沿河有较多河港、码头和沉没船舶,且部分河段或因河床自然抬升、或受修建水库的影响,沿河两岸的不少遗址、墓葬、窑址等淹没水下,形成十分丰富的水下文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