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研发修复土壤降镉新技术 降镉率达90%

03.11.2016  14:36

  人民网长沙11月2日电 (记者 林洛頫) 湖南自“镉大米”事件发生后,将在不断寻求和探索治理土壤镉污染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国内不少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也将湖南作为验证产品和技术有效性的试验基地。日前,记者在湖南攸县现场见证了一款采用“复盐螯合钝化技术”的土壤调理剂治理镉污染的效果,稻谷降镉率达90%。

  10月15日,在株洲攸县丰泰水稻种植合作社100多亩“红岭”牌土壤调理剂改良、修复土壤示范片,记者看到饱满的谷穗在阳光下呈现出金黄色,田间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专家组现场多点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稻谷镉含量均在0.05 mg/kg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0.2mg/kg。

  专家组同时将稻谷样品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两周后的检测报告显示,镉含量为0.013-0.028mg/kg,再次印证了这一土壤调理剂的降镉效果。“没有修复的土壤原背景值镉含量为0.75mg/Kg,从目前的实验检测效果来看,降镉率可以达到90%,效果是比较理想的。”现场评议的专家组成员、湖南农业大学资环院教授雷鸣说。

  为何这一土壤调理剂可以有效降低镉含量? 湖南红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雷志刚向记者介绍说,目前针对南方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地,有“电解法”、“淋洗法”、“换土法”等,但存在成本高、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我们的技术不是非得将镉清除掉,而是利用独创的层状硅酸盐及焦磷酸盐“复盐螯合”钝化技术,将镉固定在土壤中,让它无法游离传输到水稻中去,就可以解决大米镉超标的问题了。而这一技术不光对降镉有效,对除汞以外的其他重金属都可以有效处理。

  湖南红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赞兴介绍说,公司历时数年研发出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壤重金属综合治理技术及优质、高产、低消耗的水稻种植技术,形成了“复盐螯合”“原位分离”、“植株阻滞”“综合代谢”的重金属综合治理立体防控体系,先后在15个省市的69个实验示范区进行实验,效果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标准。

  据了解,2015年湖南省长株潭1500亩新技术新产品展示,镉背景值0.6 -1.0PPM,湖南红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一技术降镉、增产综合排名名列第一。2016年先后参与超级稻第五期16吨每公顷攻关及农业部土壤调理剂异地稳定性试验,土壤背景值在0.6-10PPM之间,施用本技术产品200-600公斤每亩,不仅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镉含量在0.1PPM以下),而且还可增产达10%-30%。

  株洲市农业委员会高级农艺师罗细明说,目前治理土壤镉污染的方法主要有选择低镉吸收品种、淹水灌溉、调节酸碱度、深翻耕、使用土壤调理剂、使用叶面阻控剂、绿肥还田等措施,但是有一些农艺措施农民已经不太会去采用了,所以政府也在寻求容易推广实施、能补得起的技术和产品。

  那么采用这一套技术产品成本高不高?对此,罗赞兴表示,我们不是单纯的一个产品,而是一整套土壤检测与改良修复方案。国家对重金属超标地块都有土壤改良补贴,在湖南,政府给予的问题地块修复补贴是每亩5000元,在广东韶关是每亩15000元。以湖南攸县为例,我们对104亩严重镉超标地块进行修复,总投入约50万元, 而且一次投入持效可达10年以上。

  记者了解到,针对不同地区的障碍性土壤,红岭公司会结合专家及智能系统对土壤的背景值进行科学检测,拿出“测土配方”,之后施入土壤调理剂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修复;针对达标的健康土壤,通过对秸秆、有机残体、畜禽粪便等精肥化制造,做到农作物废弃物健康还田,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形成从土壤改良到农作物残体处理以及农作物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

  相关链接:

  全域数字化农业模式,是结合专家及智能系统对土壤的背景值进行科学检测,针对障碍性土壤提出科学的测土配方,并通过施入土壤调理剂以及相应的科学管理手段,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修复;针对达标的健康土壤,通过对秸秆、有机残体、畜禽粪便等精肥化制造,做到农作物废弃物健康还田,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有效保护土壤,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出合格放心的农副产品。

  碧海农业公司先后在湖南、云南、四川、贵州、安徽、浙江、海南、陕西、吉林、广西、湖北、江苏、上海、河南、黑龙江等15个省市建有69个实验示范区,其中涵盖了“秸秆有机肥试验区”、“土壤修复试验片区”等。截止到目前,实验效果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标准。从土壤到农作物残体处理,以及农作物生产等环节均处于良性循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