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和湖南省共建淡水鱼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星辰在线1月23日讯 (长沙晚报记者 谭琳静) 近日,科技部和湖南省政府依托湖南师范大学建设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这是湖南省政府和科技部共建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上午,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就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和发展目标作情况介绍。
我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具有广阔的淡水资源和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渔业为重要经济产业之一。湖南是渔业大省,但不是渔业强省,淡水渔业发展潜力巨大。
湖南师大淡水鱼类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于1953年创立,一直以来从事淡水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为我国水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刘筠院士为首的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团队揭示了我国四大家鱼性腺发育与受精细胞学的规律,为我国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人工繁殖技术的建立及四大家鱼苗种的规模化养殖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以来,我国大宗淡水鱼类供应充足且价格便宜,与刘筠院士的研究团队做出的重要贡献是分不开的。
湖南师大党委书记李民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实验室致力于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长期研究证明鱼类远缘杂交可以形成多种可育品系,打破了“种间杂交难以形成可育品系”的传统观念,为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好材料。实验室经过几十年来两代人的努力建设,已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中青年教授、年轻博士为主体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实验室在淡水鱼类的生殖发育及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绩,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一系列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品系;建立了用这些品系研制优良三倍体鱼和二倍体鱼的技术体系;获得了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及7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湘云鲫、湘云鲤、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等优良鱼类品种具有生长快、肉质好、抗逆性强等优点,其中研制的湘云鲫2号等不育三倍体鱼还具有独特的保护自然鱼类种质资源和保护苗种生产知识产权的特有功能。这些优良鱼类推广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湖南湘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并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据省科技厅副厅长贺修铭介绍,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将强化我国淡水渔业领域的自主创新研究,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从而促进湖南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后的建设期内,实验室将强化我国淡水渔业领域的自主创新研究,紧密围绕鱼类远缘杂交等技术形成可育品系的遗传、繁殖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鱼类生殖发育及遗传育种、鱼类重要生物学性状形成机制以及鱼类健康养殖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为我国鱼类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建立名贵经济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库并对其扩群利用,构建优质鱼类健康养殖模式,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形成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建成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进一步推广,推动实现湖南千亿渔业产值目标,最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淡水鱼类遗传育种及健康养殖研究的重要平台,促进湖南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