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湖南民政热议破解发展难题 为转型创新腾空间

01.09.2015  14:16

 

  (《中国社会报》2015年9月1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王 铭

 

  在今年7月底的湖南全省民政工作半年分析会上,如何破解发展难点成为核心议题。在过去的两年里,湖南民政在推动转型发展任务框架中,通过深化改革与厉行法治双引擎驱动,以构筑底线公平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战略+平台+实践+终端”的民政改革模式。

  战略即方向、平台是舞台,实践为应用、终端显成效。今年以来,湖南更加强化民政转型在基层现代治理与民生兜底中的责任,助力多项改革提速:省人大审议通过的村(居)同步换届机制属全国首创,“新增2万张养老床位”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殡葬改革更是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相继在三社联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行业协会商会行政脱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方面,制定出台的十多项政策,为民政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地方执行层面,突出民政基本民生保障托底的作用。如长沙市出台《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收入计算评估指导意见》,郴州市将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机制下沉到村(社区);多地还注重发挥民政创新社会治理的优势,如常德市开展“我的社区我的家”社区公益服务品牌创建,制定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清单;邵阳市今年将投入1亿元推进“美好社区”建设,以建立“以人为本、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服务管理体系。

  然而,横亘在未来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与民政改革如影随形。省民政厅厅长段林毅对本报记者表示,民政基层能力短腿、精准管理手段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民政自身存在的“能力恐慌”等问题相互交织,需要民政系统内的高效协作与系统外的制度供给来弥合。

  湖南多名市(州)民政局局长亦对本报记者表示,转型压力横截面正在放大,时时感到“时间不够用、改革空间大、落地执行难”;攻坚克难不能有丝毫松懈,系统内外的融会贯通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的进一步理顺,还需要以更广泛的共识、更高效的创新为改革转型腾出空间和时间。

  破困局靠的是出实招。在解决自身能力不足这一核心问题上,段林毅提出,要借助职能优势,在社会救助领域和其他适合社工参与以及购买服务的领域,通过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来加强工作力量,以化解当前民政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

  怀化市民政局局长戴永福对此很有共鸣。他介绍,该市已启动的精准救助、养老服务、双拥关爱、公益慈善、三社联动五大民生幸福工程行动计划,就是要重点解决民政资金配套、工作经费安排及乡镇民政力量问题。

  在永州市民政局局长肖余胜看来,补齐民政发展的“短板”势在必行,永州正在通过推进“基层、项目、管理、改革”四大体系的工作,实现民政运行模式的再造。

  畅通市场和社会参与渠道,也是湖南民政转型的重点。这既是应对财政增收放缓的需要,更是民政发展的需要。在湘潭市,正在尝试运用PPP模式解决养老服务业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市启动的5个PPP养老项目预计将引资近7亿元,出台的《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养老事业投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付诸积极行动。

  常德市民政局局长龚美爱更关注“传统民政的根本性革新”。她表示,民政改革与转型首先必须在法治建设上“清源”,目前已通过制定民政执法和行政许可的政策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对民政进行了“确权”,并为民政的权力划出了“边框”。

  上述观点与实践无一例外集中在民政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扫“不会改、不想改、不敢改”的负面情绪,并构成了湖南民政改革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思维与智慧。段林毅表示,只有坚定信心、聚焦问题、强化责任、改进作风,才能解决重点改革落地问题。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精准体系”改革和绩效管理,将贯穿于湖南民政执行始终。省民政厅将实行清单管理,确保改革质量,在基本民生保障领域,实现精准到对象、精准到资金、精准到项目、精准到举措、精准到效果。同时,打破“大锅饭”,强化督促检查评估,推进重点领域的突破,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找到责任主体,确保服务终端的公平正义。

  段林毅表示,工作中将规范统计口径,强化基础数据收集清理,定期搞好定性定量分析,找准事业精准发力方向;还将引进第三方机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民政资金项目安排精准,民政对象审批精准,事业发展方向精准。

  “‘好经’不能念歪。当前,增强民政依法履职、依法行政的能力比过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迫切。”段林毅分析,在推进民政改革转型过程中,总会面临很多复杂而棘手的课题,但如果总是以情况复杂为由惰政,我们面临的改革关口只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