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的“蝶变”:从“烟囱崇拜”到“烟囱恐惧”

27.01.2015  13:00

新华网长沙1月27日电(记者李丹、苏晓洲、蒋旭峰)45岁的刘屹迎来事业一次关键转折:随着烟囱的轰然倒下,她所在的旗滨玻璃集团搬离湖南株洲市区,刘屹和同事们亲手拆掉为之奋斗了半辈子的工厂,开始新生活。

城市不再向“纳税大户”妥协,处于中国社会“神经末梢”上的刘屹切身感受着这种变化。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地方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工业重镇株洲艰难而坚定的“蝶变”,印证着中国经济的转型。

过去:天上飘黑烟,地上积黑土,沟里流黑水

地处湖南中部的株洲,是上世纪50至60年代国家倾力发展的工业重镇。

株洲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贡献巨大,但传统发展方式留下的烙印也很深:经济结构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为主;发展路径以资源消耗为主;运作模式以先污染后治理为主。至本世纪初,株洲戴上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这一时期,走进株洲特别是清水塘老工业区,晴空会变得灰蒙蒙,车窗外飘来的空气酸味刺鼻;一些污水湖边,渠水黄绿斑驳,裸露的河床呈铁锈红、矿渣黑、尾砂黄。

截至2011年底,光是“清水塘”就有183家各类重污染企业。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说:“全市五六百根烟囱,天上飘黑烟,地上积黑土,沟里流黑水。

现在:为碧水蓝天5年拆452根烟囱

2014年10月27日,旗滨玻璃集团位于市内厂区的最后一根大烟囱轰然倒地,挖掘机旋即拆除厂房。此时,离原厂约50公里、实行高标准清洁生产的新生产基地已经崛起。

贺安杰告诉记者,2007年,国务院批准长沙株洲湘潭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南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两型社会”建设,这一进程不断强化并延续至今。

在株洲,曾经立一根烟囱代表办了一家新厂,人们要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但近五年来,株洲累计拆除烟囱452根,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62家。株洲市市长毛腾飞说:“拆一根烟囱,就代表关闭或改造了一家污染企业。我们从曾经的‘烟囱崇拜’,如今变成了‘烟囱恐惧’。

据株洲市环保局统计,“十二五”以来,株洲关停数以百计的铅锌、铁合金、金属颜料等重污染项目,煤炭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始唱主角。

记者在株洲主城区看到,株洲自产的新能源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已覆盖全城,公共自行车取代市民自购自行车、减少私家车、淘汰摩托车,成为街市流动的风景。目前,株洲公共自行车使用量单日最高突破22万人次,日均使用量在10万人次以上。

如今的株洲主城区,路面整洁,绿树成荫,风光带、文化主题公园沿着碧波荡漾的湘江绵延铺展,市容从当初“黑乎乎、灰蒙蒙”,正逐渐变得“绿油油、水灵灵”。株洲市城管局局长苏涛说,株洲完成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蝶变”,城市管理与体制创新2014年还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转变:“中国动力谷”正在崛起

今天的株洲,有色冶炼等传统产业仍亟待改造,重污染治理还面临很大压力。但与此同时,依托工业文化积淀和政策引领的高端新兴产业,也在崛起。

拿到了中国民航适航认证的民族品牌飞机阿若拉SA60L,费用不到100万元,排量相当于1.8L的小车;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一次充电只需30秒;世界上最先进高铁列车牵引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些代表株洲走向未来的实力。

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销往国内和出口海外的先进列车排成巨阵。“南车株机”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说,以中国南车整车、传动、电机等产业基地为骨干的株洲轨道交通集群,具备覆盖高铁、动车、城轨、重载电力机车、中低速磁悬浮、储能电车的体系化研发和制造能力,很多核心技术比肩甚至领跑世界。

传统产业退出是一个阵痛过程,高端、新兴产业的培育是一个艰巨过程。”贺安杰说,“我们提出了加快实施转型升级的战略,现在正集中力量打产业振兴攻坚战。

毛腾飞告诉记者,在这场攻坚战中,株洲要建设“中国动力谷”打造“升级版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