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预算改革:管好“钱袋子”
湖南日报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刘平 罗云峰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算改革是“龙头”。11月19日,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郑建新在财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通气会上说,以管好“钱袋子”为目标,我省今年预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预算“全口径”
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即“四部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统一财力配置。也就是说,将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并且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统筹的力度。
郑建新介绍,我省落实中央要求,将11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相关支出;凡是可以通过基金安排的支出,一般公共预算不再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相关投向类似的,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分配;结余结转资金规模超过当年收入30%的部分统筹使用,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015年,国有资本收益的15%上缴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以后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30%。继续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支出严格限定用于解决本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相关改革成本支出、国有企业政策性补贴等方面,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从这些方面逐步退出。
一般公共预算不再“专款专用”。从今年开始,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水资源费等所有专项收入,3年内要实现全部统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土地、房屋、矿产等国有资产(资源)处置收支脱钩,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安排,不再通过返还、超收分成或与支出挂钩等方式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收入“挤水分”
“非税收入占比过高、收入质量不优,长期困扰我省财政运行。”郑建新说,收入“挤水分”,就是实行收入预算弹性控制,重点治理虚增收入行为,力争形成有质量、可持续的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在编制2014年收入预算时,在全国率先将收入预算由约束性指标改为预期性指标。2014年收入预算增幅确定为12%左右,2015年增幅为9%左右,将收入指标弹性化处理,不再作为硬性任务要求。同时,在2015年增设收入质量改善指标,要求地方收入增量中的税收占比要达到70%以上。力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引导市县稳步提高税收占比。
财政、审计联动“打假”。建立对财政收入增长异常地区的常态化核查机制,对虚增财政收入的市县一律按虚增额度的10%扣减转移支付。
建立财力分配与收入质量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2015年,一般转移支付增量的20%,用于奖励收入质量改善的市县。近两年,全省6个市(州)、63个县(市、区)非税占比下降,非税收入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债务“进笼子”
今年我省通过试编省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债务预算,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笼子”。债务资金的举借和使用,都必须与项目预算相匹配。区分政府性债务属性,广泛应用政府债券、专项基金、PPP等融资模式和金融创新工具,缓解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融资难题。
郑建新介绍,为提高债务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约束性和可控性,我省同步启动了2016年-2018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期债务预算编制工作,在综合考虑未来3年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还本付息压力以及省级债务风险水平、新债发行空间和财力增长等基础上,形成3年滚动收支计划,建立健全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举债的长期平衡机制,既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又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账本“阳光化”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郑建新告诉记者:“预算公开实行负面清单制,涉密事项上清单,清单之外全公开。我们将预算公开作为推动财政改革的‘利器’,通过公开、透明倒逼和推进各项改革。”
建立涉密信息清单管理制度。省财政厅联合省保密局,对财政管理和预算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后,确定了36项预算管理涉密事项。除纳入涉密清单的事项外,财政安排的其他所有资金都要向社会公开,做到“非涉密、全公开”。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评价此举“有力度、有特色”。
全面晒政府、部门预算家底和“三公”经费明细。今年,政府预算公开已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部门预算实现了除涉密部门外的全覆盖。
专项资金实行“五环节”全过程公开。除涉密专项外,省级专项资金的目录清单全部向社会公开,中央和省安排的重大民生政策性资金的分配结果原文向社会公开,所有省级专项资金实行制度办法、申报流程、评审公示、分配结果、绩效评价全过程公开。下一步,我省还准备建立统一的财政资金申报平台,解决资金多头申报问题,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11/20/content_1034915.htm?div=-1 )
[稿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