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应用多源观测资料判识“云、能、天”

13.12.2016  14:07
      7月17日8时至13时,湖南省古丈县普降暴雨,默戎镇5小时降水量203毫米,1小时最大雨量104.9毫米。当日12时5分,该处发生坡面泥石流,损毁房屋5栋14间。由于预警及时,当地政府转移群众迅速,这里未出现人员伤亡。这次成功转移的背后,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多源气象观测资料融合产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夜间“云、能、天”实况资料不再空白 早间预警及时发出
      针对古丈县的这一典型案例,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认为,防御暴雨山洪灾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预警、果断处置、提前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
      然而,及时预警看似容易,却字字千金。湖南省气象局克服了一道关键障碍——观测业务调整后夜间“云、能、天”实况资料不足。
      从2014年1月1日开始,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调整,取消了雷暴等13种天气现象观测和夜间人工观测,极大地减少了观测员的工作量。“以往预报员制作早间天气预报,发布大雾、冰冻、暴雪等预警,对夜间的观测资料,特别是2时和5时的地面天气实况、各观测站云量、雾-霾状况等十分依赖。如果这些常用天气现象和天空状况等资料无法获取,精细化要素预报、灾害性预警等业务都面临较大影响。”中国气象局“百名首席”、多源观测资料融合项目主要负责人叶成志说,如何解决观测业务调整后,现有的观测资料无法满足实际观测业务需求,相关地面资料缺失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014年,依托湖南预报预测能力建设项目,湖南省气象局组织开展对地面综合观测资料的深度应用研究。
      经过近三年努力,多源观测资料融合项目团队运用改进后的融合、订正算法,实现了对多种天气现象的自动综合判别,完成了基于各类卫星产品的云量反演和订正,生成逐小时格点/站点协同的地面观测融合产品,创新性地改进了资料应用方式,避免了地面观测时次和观测项目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
      开展大量前期研究 反复订正提高观测准确率
      如何充分利用自动气象站的基本观测资料,对缺失的观测资料进行补充?第一步就是凝练本地化的关键业务指标和判据。为此,团队采取集中讨论、分头研究、技术攻关的模式,逐一对雾-霾、冬季降水相态、雷暴等天气的指标进行研究,通过反演计算,实现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自动判别。
      以冬季降水相态的自动判别为例,科研团队在湖南冬季降水相态预报系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湖南省雨、雨夹雪、雪、冻雨的层结特征和影响天气系统,统计发生不同相态降水时各层气温、湿度、厚度等气象要素,最终提炼出适用于湖南不同区域的冬季降水相态判别指标。
      自全国观测业务进行调整后,云的自动化观测成为观测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卫星观测的云量会受到太阳高度角、卫星遥感设备灵敏度等因素影响,且卫星云产品的观测值是通过辐射方程计算得出的,这和地面云量观测的原理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卫星云产品衡量实际云量之前必须进行订正。“我们将总云量产品与实况数据进行对比,根据两者的相关性特点,采用实时回归订正的方法,完成了基于卫星云产品的云量反演,并对反演效果进行评估。”叶成志解释道。
      科研团队反复将卫星反演结果与地面实况数据进行检验对比,并对总云量产品的算法进行多次修正,湖南地区卫星云量反演的准确率由原始数据的47.4%提高到79.3%。同时,通过滚动读取最新时间段的数据,实时建立回归方程计算订正系数,卫星云产品季节性或时段差异对反演准确率的影响大大降低。
      深入对接业务 面向全国推广科研成果
      从2015年汛期开始,多源观测资料融合产品就在湖南省气象台和全省各地市(州)气象局投入业务应用,各地市预报员能直接通过MICAPS系统调阅逐小时的云量等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夜间观测业务调整后夜间“云、能、天”实况资料的不足。
      2016年7月18日8时至20时,张家界市普降大暴雨,72个站降雨超过100毫米,景区溪河水位猛涨,山洪暴发,许多地方发生山体滑坡。利用多源观测资料融合产品,湖南省气象局在强降水发生前连续3次向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发布暴雨预警,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及时部署应对工作。18日10时,武陵源区防指通过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向景区发出强降雨短信预警,启用预警广播向景区反复播放降雨信息、预警信息以及求救电话信息。11时,全区紧急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截至18时15分,景区共劝退1050名游客,安全转移滞留景区游客1320人,确保了游客的安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赴湖南检查指导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时表示,湖南自主研发的多源观测资料融合产品具有本地化特色,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值得向全国推广。
      这是湖南首个面向全国推广的科研成果。2016年5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召开云综合观测技术研讨会,明确采用湖南的技术方法,在北京等9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试运行并评估产品可用性及稳定性。同年10月,基于湖南技术方法的云综合观测产品由点及面在全国推广。此外,该产品还在湖南省内的国土、环保、民航、交通等部门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