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宣传部长的“隔河”论为何引起共鸣

29.01.2016  00:27

  宣传思想工作不能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要解决宣传思想工作到不了岸的问题,善于进行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把“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 家”。——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雄日前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说(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明确要求。眼下,全国各地都在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 “讲好中国故事”工作。今年年初,通过“一粒种子”、“一座书院”和“一部电影”,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最早大学之一的岳麓书院和电影《阿凡达》取景地的故事讲到联合国的湖南,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湖南故事能讲到联合国,湖南声音能受人关注,是因为湖南讲述故事的人善于讲故事,传递的声音能够打动人的心,由此让我记住了在联合国讲故事的人——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湖南故事的讲述者、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雄在给市州的宣传部长们布置今年的讲好湖南故事、传播好湖南声音的任务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不能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的阐述,不仅给宣传思想工作者把做宣传思想工作的要害讲得很清楚、很形象、很到位,同时也赚了网民的眼球,赢得了群众的心。

  这已不是张文雄第一次妙语连珠被媒体和网民关注点赞。在去年10月召开的湖南省宣传部长座谈会上,张文雄关于宣传工作“有为”才“有位”,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网络宣传部门“要引领、引导舆论,不能当马后炮”;记者要讲好湖南故事,传播好湖南声音,“多讲述凡人故事、草根故事、身边好人”, 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生根;湖南有好山好水看,还要有好戏看,好书看,我们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讲话,就受到网友的追捧。

  在湖南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上,张文雄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讲话与文艺湘军共同探讨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希望“多出有湘味、有生活温度的扛鼎之作”,用 “广场舞+”思维对接群众需求,把更多的镜头对准群众、把更多的舞台交给群众、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在谈到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时,张文雄希望多生产出像高铁那样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的文艺作品,而不是跟风克隆,流于“高仿”, 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这些连珠妙语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这个“妙”, “妙”就“妙”在张文雄的话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踏石、抓铁的印记,带着接地气、大众化的味道,触碰和连接了人们头脑中的共鸣点。在湖南庆祝记者节暨全省优秀新闻作品表彰报告会上,张文雄希望记者既当“杂家”又当“专家”,练就“几把刷子”,成为“行家里手”。鼓励记者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真正的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上周,湖南省2016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平江县安定镇启动,张文雄要求三下乡“把真正实在、实用的东西送到老百姓家门口。”除了为老乡们送去精准扶贫资金,张文雄还来到岳阳市唯一的“农村文化建设示范点”安定镇高坪村的坪上书院,烤着炭火,喝着村民自制的红茶,与当地艺术家谈起乡愁,谈起“文艺创作不能蜗居在象牙塔里,要把自己还给人民,还给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张文雄就是一个把“大众化”与“化大众”结合起来的典范,他讲的湖南故事有根有泥土味,所以其“大众化”的讲述必然起到“化大众”的宣传效果。

  实践表明,讲出来的故事要让别人感动,首先自己得感动;说出来的话要让群众相信,首先要自己相信。干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群众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宣传思想工作如何解决好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的问题,张文雄这个湖南故事的讲述人用自己的实践给出了答案:进百姓门,听百姓言,知百姓心。只有搭起与百姓的连心桥,想百姓想,说百姓说,办百姓事,才能接地气,聚人气,百姓才愿意走上“连心桥”与你“心连心”。

  张文雄还在讲着他的湖南故事,还有更多的故事讲述人在讲述着长沙故事、衡阳故事、湘西故事,我们相信,只要站在大众视野,百姓视角,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把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匹配起来,真正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就一定能够营造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良好舆论氛围,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湖南故事、中国故事凝聚湖南力量,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