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大球”能否告别窘境 相关部门回应已有初步设想和措施
20多年前,因湖南体育发展战略的变化,对于足、篮、排球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下降。没有了“三大球”的输送平台,相关人才培养变得不积极,最终造成中断。湖南省政协委员呼吁重组“三大球”运动队,将湖南的“三大球”现状又一次带入人们视野。
6月22日,在省政协“全民健身‘五纳入’”双周协商会上,省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汤长发坦言,我省“三大球”的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至今还没有代表湖南的运动队。他建议,组建“三大球”省代表队,以此拓展湖南体育产业的规模,促进湖湘体育文化的繁荣。
他的发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将我省“三大球”发展的窘境带入人们的视野。
我省“三大球”发展现状如何?为何至今没有代表湖南的运动队?未来又将如何布局发展?湘声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三大球”发展遭遇瓶颈
现任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的熊倪,曾是男子跳板奥运冠军。然而,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足球球迷。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湖南足球的发展。
2004年,当时任省体育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省足协副主席的熊倪与重庆力帆足球队负责人,经过连续3天的谈判,成功使得重庆力帆落地湖南,并正式命名为湖南湘军足球队,所依托的“科力俱乐部”也改为湖南湘军足球俱乐部。
“当时就是想建立一支纯本土的球队。”时隔11年,熊倪仍记得当年的初衷。刚建立的湘军足球队,教练员、球员、合作企业都是本土的。没有企业冠名,不带广告色彩的这样一支职业足球队,在当时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是第一支。
组队当年,湘军队实现了保级的既定目标。可是第二年,由于经费问题,比赛失利,球队从甲级降到了乙级。不久后,宣告解散。
2006年,已是省足协主席的熊倪重组降级后的湖南足球队,成立了湖南湘涛足球俱乐部,并担任俱乐部主席。2009年,湖南湘涛足球队夺得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冠军,重新升入甲级行列。
“这是湖南足球至今在各大赛事中获得的唯一一个全国冠军。”熊倪说,这个冠军的得来,经历了从纯本土球队模式到核心位置请外援、教练外请的外援模式的重要转型。
此后至今,湘涛队一直在中级水平徘徊。而处境相似的还有湖南篮球队。
2006年成立的东莞柏宁队,作为广东省第三支职业男篮队伍,为了完成3年打入CBA联赛的梦想和球队更好的发展,将球队主场从东莞搬迁至长沙。2013年,这支球队正式更名为湖南篮球俱乐部。但直至今天,球队一直在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继CBA之后的第二级篮球联赛)中拼搏。
而能够代表湖南水平的排球队伍,几乎籍籍无名。